English

打造文化延安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滑 我有话说

延安在我国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以“革命历史文化”、“华夏祭祖文化”、“古代历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诸文化优势著称。延安文化的开发与发展立足于此,堪称得天独厚。近几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激励下,延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的特色文化,也为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艺一品”:挖掘民间艺术

为了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民间艺术事业,延安提出“一艺一品”的民间艺术发展战略,要求每个县区必须挖掘整理一种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由县、市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去挖掘并辅助实施。截止到目前,已挖掘推出了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子长唢呐、延川大秧歌、木兰鼓舞等13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挖掘开发出了剪纸、农民画、布堆画、豆粘画等独具特色的20多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安塞、洛川、延川、富县等四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美术之乡”、“民间绘画之乡”等称号。

民间艺术开发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大大推动了延安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开发进程,还成为延安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香港回归、建国50周年庆典及各类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延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展出,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的作品数以万计。不少民间艺术家赴国外举办展览,并现场表演,获得了良好的效应。众多的文化资源经过产业化开发后有望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支撑,依托旅游市场和延安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来带动其开发,引导消费其不断开发出的文化产品。

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去年以来,中央作出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决定,今年延安与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正在全国兴起,为延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文化旅游业在延安整个第三产业中起着骨干支撑作用,红色旅游的支撑已日渐明显发挥作用。延安加强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依托革命遗址,大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基地。他们还采用多种形式将延安的红色旅游搞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

可以说,发展文化旅游,既很好地起到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作用,又将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和加快旅游发展统一起来。在参观旧址的同时参观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动,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渗透文化内涵,发挥、展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文化意蕴,逐步形成文化、文物、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延安虽然有很好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闭塞、贫困,文化事业欠账较多。因此延安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延安的文化发展因此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

延安注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革命旧址类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培育和创新,发展社会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同时将有条件的一部分积极向文化产业转化,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布局和结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经营活动。与此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展演出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完善配套改革,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延安人民从来就不缺少勤劳和智慧,如今,在浓烈而鲜活的延安文化的映照下,延安人民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