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曾建平 韩玲 我有话说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终极价值不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使全体人民获得幸

福。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因为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所指出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多重统一。

一、工具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本身看作目的和惟一的价值尺度。把人只是看作发展的手段或工具,从而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当人们把发展仅仅看作是物质生活的改善,生产力的增长,工业化的进步时,其实就遮蔽了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审视:它不考虑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是为什么的发展,是为谁的发展,发展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等关系人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意义等重大问题,从而使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等同于工业化的进程、等同于善,这就难免导致发展的手段和发展的目的的双重迷失。

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的目的,应当运用价值手段对有关发展的那些看似明晰和确定的前提和观念作出分析和解剖,即进行价值意义上的“解蔽”和“超越”,由此使人们的全部生活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创美意识,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空间。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增长,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我们不能将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向度。社会发展首先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却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人们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人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尺度。显然,目的与手段不能错位或颠倒。科学发展观恢复了发展的本真,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价值尺度,强调社会发展对人的价值意义,特别注重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法国思想家佩鲁指出的:“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则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

二、功利尺度与道义尺度的统一。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不能“以物忘人”;强调的是要以全体人民的共同进步为追求,而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不能仅用物理性和技术性的眼光来看待发展,当然也不应仅用物质性和技术性的指标来衡量发展的价值。而在以往的发展理论中,发展显著地表现为物质性指标多而社会性指标少,技术性要求多而人文性要求少,这一多一少,反映的是发展观上的认识误区。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灵魂。发展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的素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全面发展的内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向度和指标。要实现以人为本,首要的仍是发展生产力。如果只强调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中,才有可能谈可持续发展。

但是,功利的尺度不能取代道义的尺度。在发展的问题上,有一个如何在一定阶段上把功利尺度和道义尺度统一起来的问题。社会发展既要首先调动优秀者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必须充分关注社会困难群众,着眼于共同富裕;既必须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又必须使老弱病残孤寡皆有所养,得到最大的保障;既必须使当前的社会问题及时解决,又必须考虑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社会利益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发展的目的设定上,必须考虑到少数人的利益和多数人的利益的统一,发达地区的利益与落后地区的利益的统一,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是全体人的发展,只有少数人的“发达富贵”,没有绝大多数人温饱、健康,不是合理的、人道的发展;发展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单一发展,企图以经济增长代替其他发展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协调的、有质量的发展;发展必须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而不是当代人短暂的发展,不考虑后代的发展是非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尺度与人际尺度的统一。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向,它包括两层含义: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环境是发展的第一基础。没有可持续性的环境、资源、生态,就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传统发展观把追求GDP增长等同于发展,迫使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能不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式地掠夺眼前的资源,以满足当前这一代人的需要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局。因此,当前的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失衡的表征,是“天灾”,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对峙的反映,是“人灾”,是“以天灾形式出现的人灾”。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其实,人的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环境问题归根到底仍是人的问题。人如何对待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

科学发展观从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互为逻辑前提入手,立足于人的尺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是一种环境主义的价值观。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生态尺度和人际尺度的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