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代河洛地区的经学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程有为 我有话说

由孔丘、孟轲等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在经历了秦朝的短暂沉匿之后,到汉代成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儒家典籍《诗》、《书》、《易》、《礼》和《春秋》被称作“五经”,成为国家全部思想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指针,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法典。正如班固所言:“六艺 五经加上

《乐》 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序》)汉代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教授、以经术取士及劝以官禄后,天下士子趋之若鹜,儒家经学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河洛地区是西汉经学教育传播的重要地区,东汉时则成为全国经学研究和传播的中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于邹鲁洙泗的儒学就不断西渐。及西汉定都长安,在那里聚集了一批儒生,长安成为当时儒学研究传播的中心。河洛地区位于儒学的发源地―――齐鲁地区和新兴的经学中心―――关中地区之间,儒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西汉河洛地区的儒学研究和传授已蔚成风气。不仅有许多士人学习,钻研经学,而且还有不少人以一经名家。

先言《礼》学:瑕丘 今河南濮阳东南 人萧奋以明《礼》至淮阳太守,传其学于孟卿,孟卿再传于后苍。后苍著《后氏曲台记》,传授于梁国 今河南商丘 人戴德 大戴 、戴圣 小戴 。戴德为信都太傅,其弟子徐良为博士,家世传业;戴圣曾以博士论石渠,授学于梁国人桥仁、杨荣。桥仁为大鸿胪,家世传《礼》,杨荣以学至琅邪太守。于是《礼学》大戴有徐氏学,小戴有桥、杨氏学。

再说《易》学:汉初,洛阳人周王孙与梁国人丁宽向杜陵 今陕西长安县东北 人田何学《易》。周王孙研习古义,著《周氏传》。丁宽读《易》精敏,学成后东归洛阳,又从周王孙学,作《易说》三万言,授同郡人田王孙,田王孙再授施雠、孟喜与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可见周王孙、丁宽和田王孙三人在《易》学传承方面贡献卓著。此外,又有东郡 今河南濮阳 人京房,从梁国人焦延寿学《易》有成,其学人称《京氏易》,传授河南 今洛阳 人乘弘。西汉时《大戴礼》、《小戴礼》与《京氏易》都立于学官,设置博士教授弟子。

在《尚书》学方面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晁错曾从伏生学习,梁国人陈翕生一家世传《欧阳尚书》,形成了“欧阳陈氏学”;陈留 今河南开封东 人假仓研习小夏侯《尚书》,曾以谒者的身份参加长安石渠阁会议,于是形成“小夏侯贾氏学”。东郡人赵玄师从宽中学《尚书》,洛阳人贾嘉也以能言《尚书》著称。

在《诗》学方面:陈留人许晏师从张游卿学习《鲁诗》,形成了张家许氏学;颍川 今河南禹州 人满昌随匡衡研习《齐诗》,转授门生,徒众尤盛;河内人赵子师事韩婴学习《韩诗》,转授同郡人丞相蔡谊,蔡谊再授同郡人食子公和王吉,王吉为博士,于是《韩诗》有王、食之学。

在《春秋》学方面: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吕布舒师从胡毋生,淮阳人冷丰师从颜安乐,颍川人堂溪惠师从贡禹,学习《公羊春秋》,颍川人孙宝亦习之。汝南人翟方进从尹更始习《谷梁春秋》,官至丞相;梁国人周庆、丁姓二人师从荣广习《谷梁春秋》,皆为博士,待诏保宫。洛阳人贾谊研修《春秋左氏传》,为之作训诂,授赵人贯公;尹更始传《左氏》于子尹咸及翟方进、胡常,刘歆又从尹咸及翟方进学,胡常授黎阳(今河南浚县)人贾护。因此汉代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由此可见贾谊、翟方进、贾护等人在《左氏春秋》学传授方面的贡献。

总之,西汉经学在河洛地区迅速传播,研习教授者甚众,出现了以《礼》学名家的戴德、戴圣及大、小戴礼学,以《易》学名家的京房及京氏易学。它如周王孙、丁宽之《易》学,陈翁生、假仓之《尚书》学,许晏之《诗》学,食子公、王吉之《韩诗》学,贾护之《左氏春秋》学,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东汉时期建都洛阳。光武帝刘秀“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四方学士“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由太常总领之。明帝亲自正坐讲经,诸儒执经问难于前。章帝建初年间,亲自“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五经同异。”(《后汉书・儒林传》),东汉皇帝对经学的提倡,导致经学兴盛,“学者偎杂”,洛阳成为经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地处京畿的河洛地区经学最为兴盛,治经者比西汉时更多。东汉时河洛地区除了专攻一经的学者外,还出现了博通诸经的通儒,如河南开封人郑兴,少学《公羊春秋》,又明习《左传》、《周官》。其子郑众少从父学《左氏春秋》,著有《春秋难记条例》、《春秋删》,又兼通《易》、《诗》,为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父子打破了古文经和今文经的藩篱。还有不少兼通五经者。如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人许慎撰《五经异义》传世,有“五经无双”之盛名。汝南南顿 今河南项城西南 人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著录多达万六千人。曾在殿中讲论五经异同,甚合顺帝旨意。

东汉时期的经学教育也更为普及。都城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在洛阳宫廷中有太子诸王及小侯学,乡聚有庠序,郡县有学校,都城洛阳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太学创立于西汉时,但博士弟子人数较少,东汉时期扩建校舍,增加弟子员,最多时达三万人。各派学者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私改经书文字。熹平年间,朝廷下令正定五经文字,由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书丹,刻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作为经书的定本,人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

东汉后期,不仅一位经学家兼通数经,而且今文和古文两家的藩篱也被打破。郑玄兼通今古文,遍注群经,融今古文为一体,成为经学的集大成者。经今古文学统一后,经今古文斗争随之止息,谶纬神学也宣告结束。东汉末年,经学本身已发展到顶点。除了党锢之祸对经学的摧残外,汉末郑学亦大兴,“经学至郑君一变”,遂“使两汉家法亡不可考”(皮锡瑞:《经学历史》)。

总之,西汉时期河洛地区经学迅速传播,不少学者专攻一经,其佼佼者能以一家之学擅名海内,为经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东汉时期河洛地区成为全国经学教育和研讨的中心。由此可见,汉代河洛地区经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