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部金山铸丰碑

2004-10-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通讯员 吴天鹏 齐明宇 我有话说

三年前,新华社一条消息震惊世界:在中国西部某地发现一座超大型金矿 抱出这一“大金娃娃”的,就是武警黄金十二支队官兵。经过数年艰苦拼搏,他们在方圆288.8平方公里的某矿区探明66条黄金矿脉,累计为国家提交黄金资源量达156吨;按照目前市场金价,潜在经济价值达150多亿元。今年2月,武警总部为黄金十二支队荣记集

体二等功。

蚂蚁搬家精神

1999年春天乍暖还寒,黄金十二支队官兵受领某地“第一钻”的任务。此时这里依然银装素裹,大雪把通向山脊的小路堵得死死的。要把十几吨重的钻具运到半山腰的钻孔旁,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一步一步挪,也要把钻具运上山 ”士官机长马志胜甩掉身上的棉大衣,扛起两根6米长的钻杆冲到最前面。刺骨的寒风挟裹着雪粒扑面而来,刮得大家左摇右晃。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下,钻杆握在手中,稍不留神就会被粘掉一块皮;沉重的钻杆把战士的肩头磨出了血,白雪被踩成泥浆,每前进一步都要“哧溜”向后滑半步;站不起身就用双手支撑着往上爬,不少战士的指甲抠出了血;100多根钻杆硬是被战士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步一步地挪到1000多米高的半山腰。

钻探、采样、剖面、测量……岩金找矿分有10多个工种,每个工种的艰辛都不尽相同。“地质的嘴,测量的腿”,有人做过计算,测量官兵平均10年走的路,相当于走两个2万5千里长征。最苦的莫过于无法找到生活用水。一次,他们找遍四周山沟,最后在一个雨水冲积的土洼里发现了一汪泥汤水;没有盛水的器具,他们就用帐篷布把泥水抬回来,沉淀过后下锅煮饭,白白的米粒煮熟后成了浑黄色。这种喝黄水、吃黄泥饭的日子,测量队员们整整过了3个月。

破译金山密码

1999年春节,某地找矿遇到空前的困难。

槽探、坑探、钻探,苦战两年,所有的钻探手段都用上了,没有找到金矿的踪迹。30岁刚出头的郭俊华被委以重任,走上主任工程师的位置。在随后半年的时间里,郭俊华跑遍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山地,大胆提出一个论断――花岗斑岩含有金矿 一直以来,石英砂岩都是地质界寻找某地这类金矿的标志,教科书里也是这样白纸黑字写着的。

然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十二支队官兵迈出揭开某地神秘面纱的决定性一步。以郭俊华为组长的科技攻关小组,把成千上万个原始数据、几百个标本一笔一笔地描绘出一个个地质图件,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总结出崭新的找矿理论 花岗斑岩是寻找某地这类卡林型金矿的标志。

根据新的找矿理论,钻机开始新一轮轰鸣。结果让人欣喜若狂,在新的找矿规律指导下打出的第一钻不仅见了矿,而且打在了金窝窝上。所有数据表明 地下金矿不仅品位高,而且规模大,是一个世界罕见的“大金娃娃”。代表国内地质界最高权威的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范永香亲临某地,感慨道 “某地金矿不仅将为国家提交惊人的资源量,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乃至世界地质界提供了崭新的找矿理论,后生可畏啊。”

确实,这些“可畏的后生”平均年龄不足27岁,其中85%是名牌地质大学的毕业生。某地为科技干部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最大的舞台。10年来,他们先后革新出新型无固相冲洗液等科技成果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科技攻关组组长郭俊华两次被武警黄金指挥部记个人二等功,并获得第七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

2002年8月,地质专家云集成都,国土资源部资源储量委员会对《某地金矿某矿段305号脉群普查报告》做了严格评审,结果一次性通过。

金子一样的心

某地发现超大型金矿的消息传出后,各路“金把头”都盯上了这个“大金娃娃”,算计着如何发一笔横财。掌握金山秘密的黄金官兵,成为他们的首攻目标。

2000年5月,一个亲戚找到一中队中队长王经纬,想让他给指个挖金点。王经纬耐心解释 “金矿是国家的,私自开采是犯法的。”那位亲戚说 “你别死脑筋,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动动嘴皮,你就能赚大钱。”说着,随手从包里掏出8万块钱“啪”地一下摁在桌子上 “这点小钱你先拿着花,等挖到金子,‘大头’是你的。”王经纬一使劲把钱拨拉到地上吼道 “你要再来这一套,别怪我不认你这个亲戚 ”那位亲戚慌忙捡起钞票,溜了。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官兵们普遍患有职业病。据不完全统计,仅技术干部就有26%的人患有结石病,32%的人患有胃病,22%的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要风餐露宿,每年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不到20天……黄金战士甘守艰苦清贫,永不言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