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大学:人才成长的“生态园”

2004-10-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孙宁华 我有话说

新一代身份证视读防伪技术被应用,抗皱防缩真丝成功研制,纯天然彩色蚕茧的培育,拉动地方经济数亿元、在国内唯一拿到欧盟市场通行证的幅照灭菌加工样板企业――这些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产业,都出自于苏州大学。这是近年来苏大致力于打造人才成长“生态园”带来的“人才效应”。

精心培

育“本土良种”

苏大政治系80届毕业生任平,留校任教一年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哲学系进修。1995年,校方把这颗“好苗子”列入重点培养计划,除予以一定的经费扶持外,还支持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任平快速成长,近年来,主持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今年4月底,任平作为全国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唯一一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从1993年起,除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外,苏大每两年挑选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20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项目配套资助、选聘导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培养,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今天已卓显成效。今年3月在国内启用的第二代身份证,其视读防伪技术的攻关是苏大信息光学研究所所长陈林森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完成的。陈林森在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苏大工作,1995年被列为苏大第二批中青年骨干培养对象。2002年,他的科研成果“高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及生产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他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精诚引进“域外名品”

2004年4月9日,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终身教授樊赛军博士成为苏大首位特聘教授,他将担任该校放射肿瘤学实验室主任。苏大在尚未建成的新校区,开始为他的实验室进行科学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苏大制订了一系列“引智”政策。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实施特聘教授制度的暂行规定》,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45岁以下的学术精英担任特聘教授。受聘到苏大工作的特聘教授除享受工资、福利外还可获得特聘岗位津贴5至10万元,以及10至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1999年,为给光学学科发展搭建高平台,苏大“锁定”薛鸣球院士。为此,校领导四赴西安,让他了解苏大的科研现状、存在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薛院士欣然来到苏大。随后,光学非球面加工专家潘君骅院士等8位光学专家相继加盟苏大,苏大构建起光学工程学科群,2003年成功申报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近5年来,苏大共引进博士、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223人。“柔性引智”政策的出台,还使苏大拥有了一大批“双聘”院士、“哑铃式”专家、兼职教授。

百花齐放满园春

苏州大学校长钱培德认为,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既要有一枝独秀的名品,又要有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苏大多年来开展“硕博工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苏大参照人才引进规定,对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者在竞聘岗位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通过公派、校际交流、访问学者等形式,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近5年该校已有300人获得相应学位;派遣215名教师出国深造,回归率达98%以上。

苏大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教学、科研的实绩来确定教师的岗位级别,并根据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来发放校内津贴。这一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与2000年相比,2002年到账科研经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及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数均翻了一番。至2003年,该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博士点从2002年的30个增加至63个,由此带动苏大整个学科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