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光炎:大山深处的“园丁”

2004-10-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君 通讯员 罗少伟 我有话说

登上神圣的讲台

清晨,山村邹家地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和往常一样,刘光炎老师早早地吃了饭,夹着昨晚批改好的作业本和撰写的备课本,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向学校。

邹家地是江西省南康市最偏远山区隆木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20多里山路。全村34

9人仅靠人均一亩耕地种一季稻养活。在这个不通电、不通车、不通电话的“世外桃源”,坐落着一所仅有一个教师、两个年级、十来名学生的复式小学。

由于邹家地地处偏远山区,村民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为节省开支,增加劳力,家长们往往过早地让自己的孩子辍学,在家里帮工。学校生活环境差,外面的教师也不愿到邹家地教书。

1979年,刘光炎高中毕业后,因家里非常困难,便没去考大学。当时村里人都劝他去学门手艺以养家糊口,但他没去。他觉得只有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为了不让孩子们再重复着前辈们的老路,他毅然决定去代课。次年,他参加乡里代课教师选招并被录用,从此登上了神圣的讲台。

刚代课时,村里有三、四名适龄儿童没有入学。他逐一找家长谈心,劝他们送孩子上学。有的家长说没钱;有的家长说读书没有用。在他执着的规劝下,家长们把那三、四个辍学的儿童都送上学。从教25年来,刘光炎保证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没有让一个孩子失学。为此,自1992年来,他给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累计超过1000多元。

受条件限制,虽然有两个年级,但只有刘光炎一个教师。因此,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了他追求的最高目标。除了面向全体上课外,他还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个教学方案。每天晚上不是去这个学生家,就是去那个学生家实施他的特别教学方案。除了教书本上的知识,他还根据农村实际,教学生一些农村劳动技能知识。学生上了三年级,他还时常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这些年来,邹家地的教学在乡里一直名列前茅。

有耕耘就有收获

25年来,刘光炎也有过彷徨。

上个世纪90年代,教师工资不高,尤其是民办教师,领取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当地捉蛇人和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就劝刘光炎弃教捉蛇或打工。“也曾下决心走,可一想到外面的老师不肯来,孩子们没人上课,又狠不下心了。”他毫不掩饰地说。

1994年,县里曾有过一次“民办教师转招”考试,他参加了考试获得全县第17名。按说该时来运转了,但由于村里报材料时遗失了县教育局颁发的“民办教师聘请书”,结果失之交臂。直到2002年刘光炎才转为公办教师。

有耕耘就有收获。刘光炎平时善于把自己的点滴教学经验撰写成论文,先后有三篇复式教学论文获奖。1999年,他还代表南康市参加了华东六省复式教学研讨会。刘光炎还有特别的收获,那就是他所教的学生颇有出息 有的经商成功;有的成了政府公务员;还有的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教师。

2002年暑假,刘光炎自费去了一趟北京。他看到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感叹山里山外差距太大。他表示一定要竭尽所能,把更多邹家地的孩子送出大山。

现年40岁出头的刘光炎,身材矮小,脸色黝黑,带着一副眼镜。他不善言谈,犹如高山下的一头“孺子牛”,默默躬耕杏坛,在大山深处播撒着文明的种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