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邹先生我只见过一面

2004-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仿子 我有话说

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

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

每年这个时候,总觉得有话想说,虽然要讲的话已经有许多人讲过了。

今年是韬奋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六十年,一个甲子,韬奋先生的形象,他的语言、道德文章,还是那么清新,那么深刻,那么辉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

韬奋先生是我走向出版工作的引路人。我在1939年参加生活书店,那时候我们书店同人叫他邹先生。邹先生是我一辈子从事出版工作的第一位老师;第二位老师是徐伯昕,那时候我们叫他徐先生,昵称徐老板;第三位老师是胡愈之,尊称胡愈老。在这三位老师的引导下,我走上一条抗日反蒋的出版之路。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在这条路上艰险跋涉,不管经历多少酸甜苦辣、腥风血雨,在几位前辈的导引下,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也不会有后悔。我惟一的遗憾是,邹先生,我只见过一面。还是在我参加生活书店之前,我在苏州读书的时候,是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出狱这一天。

那阵子,卢沟桥的炮火已经打响,我正在不分昼夜,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抗日救亡工作。组织像我这样的年青人参加救亡运动的是一家小小的全民图书馆。“文革”后我才知道,发起创办这家图书馆的陈世德当年是共青团员。图书馆吸引一批热血青年,大唱抗日歌曲,举办读书会,到马路上去散发鼓吹抗日的传单,到日租界去示威游行等等。这一天,得知“七君子”出狱,就拉着一帮人赶到苏州看守所去迎接“七君子”。

看守所门前已经聚集了一大群热血青年,大家用歌声欢迎“七君子”。唱罢《义勇军进行曲》,又唱《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接着又是“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一辆黄包车拉着史良到来(她被关在城内女牢),引起一片欢呼。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跨出看守所大门,整个广场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和歌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七君子”向欢迎他们的群众挥手致意,跟群众一起唱着抗日歌曲,随同从上海赶来的亲朋友好离开广场。后来知道,从上海来接“七君子”出狱的有几位律师和“七君子”的亲属: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章乃器夫人胡子婴,李公朴夫人张曼筠,王造时夫人朱透芳等。

在这一天,我只是一群热血青年中的一分子,我在一段距离之外见韬奋一面。好在我从1933年起就是生活书店的读者,是《文学》月刊和《新生》、《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的长期订户,所以在我崇拜的“七君子”中,我最熟悉、最亲近的是韬奋先生,最能勾起我的情感、使我热血沸腾的也是韬奋先生。在我接触生活书店之前,我原本是乡间小镇上一家米行里的一个懵懵懂懂的学徒工,由于读了巴金、鲁迅的作品,受到韬奋先生道德文章的熏陶,得到启蒙,才有带着满身泥土气奔向苏州寻求新生活的飞跃。韬奋先生是我走向出版的老师,又是我改变人生道路、学会生活的引路人。我参加生活书店时,先在衡阳,后在桂林,邹先生在重庆,我还是通过他的文字接受他的教诲。一本《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是我六十多年出版工作的座右铭。直到今天,遇有工作中颇费思索的问题,还是要从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寻求启示。

解放前的中国出版史上,有两位巨人,一位是邹韬奋,另一位是张元济。这两位巨人的业绩构成上世纪前五十年间前后辉映的出版业的辉煌。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追求新文化,吸纳西学,为推进新式教育建功立业;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创立中国现代出版业奠基立石。茅盾在回忆录里说到张元济道:“在中国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张元济号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最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

邹韬奋带领中国出版业走向革命,他是缔造新出版业的带头人(当年在蒋管区革命两字犯禁,所以用一个“新”字有别于原有的出版业)。韬奋创办生活书店,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出版传播进步思想文化读物,引导广大青年抗日救亡,走向革命。他的言论和工作,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的一部分。他高举革命出版路线的大旗,在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高压下,为冲破文化“围剿”而坚持不屈的斗争,直到最后一息。与韬奋并肩战斗的有胡愈之、徐伯昕,还有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的创办人李公朴、黄洛峰、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

韬奋先生病危时留下的遗言有:“一本以往服务社会与艰苦奋斗之精神,首先恢复书店,继则图书馆与日报。”韬奋的继承者,秉承先生的遗志,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在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1948年6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接到周恩来副主席发自西柏坡的电报,立即联合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业务骨干分水陆两路奔赴解放区。到1949年春,三联总管理处迁到新解放的北平,从此成为中国出版事业基石的一部分。直到如今,继承韬奋先生遗志的三联人,仍然坚持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毕生的志愿。

在纪念韬奋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思前想后,不能不想起邹先生的教诲。他在六十年前倡导“生活精神”、“竭诚为读者服务”;传播进步文化“适应进步时代的需要,是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树立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问题”的原则;具体到出版物力求“没有一个错字”等等,与今天经营出版业的准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新闻出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化事业和企业,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时代的烙印和语言的差别而已。

因此,我可以说:重温韬奋先生的教诲,继承韬奋的遗志,办好“书店”,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业依然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该文是今年6月21日,在上海“纪念韬奋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时略有补充修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