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建功:现代文学馆的新馆长

2004-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海鹰 我有话说

忙上加忙

几天前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一次展览开幕活动上,我又见到了脚步匆匆的陈建功。

这个忙碌的身影最初为人所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学界兴起

了新时期的创作高潮,陈建功堪称一员骁将,先后以《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找乐》、《放生》、《前科》等小说享誉文坛。那时候,他的身影总是闪现在矿山、校园和北京的胡同,急切地探求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1995年,他被中国作协主席团推举担任书记处书记,此后,他又担任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就在上个月,他又兼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真是要忙上加忙了。

探索办馆新思路

展览马上就要开幕,陈建功一边向会场里走,一边回答我关于现代文学馆未来的询问。他说,由国家投资1.7亿元建设的现代文学馆一期工程完成后,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馆正逐步成为一个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于一身的机构。刚刚就职的他虽然还处在调研阶段,但他有信心和同仁一道,充分发挥文学馆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开拓的姿态去创造新局面,摸索出一些办馆的新思路和新经验。

陈建功的话顿时引起记者的极大兴趣,追问他是否有了新的创意和举措。陈建功笑答道,好的展览应该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应该是一部不亚于优秀影片的创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让人眼前一亮,流连忘返,光这个,就大有文章可做。陈建功又说,文学馆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若不开发,不让它们灵动起来,就是死水一潭,若让它们涌动起来,就拥有无尽的能量。比如,文学馆完全有能力为那些“文学大省”举办文学展览,为促进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做贡献;文学馆还可以加强和高校、社科院的联系,逐步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

陈建功说,现代文学馆其实是展示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建设的平台,仅他就职个把月所见,就有外国访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来自海外的作家学者,无不对中国拥有如此美丽的文学馆羡慕不已。文学馆更是凝聚中华文化的平台。旅居加拿大的著名台湾诗人洛夫不久前将他的长诗手稿捐赠给现代文学馆收藏,洛夫说,在台湾,有人要搞“去中国”化,我把手稿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是表明一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回归中国文化的信念。

体验新生活学习新知识

活动结束后,我们走出世纪坛,在草地边席地而坐。繁多的行政工作,使陈建功幽默地自嘲“成了一个写文件的作家”。其实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写作。近年来他除了撰写文学评论以及散文、随笔外,还担任了电视剧《青春之歌》的编剧和不少电视剧的策划,他写的歌词《香格里拉》不久前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为生逢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学界人,他要抓住这个机遇,为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尽力多做些事情。仅仅当专业作家,创作的情感资源和生活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所以从事一些行政工作,正好可以使他换一种生活方式,体验新的生活,学习新的知识。

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感受陈建功,在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现着献身文学的真诚和拼搏人生的勇气。他说,一个作家真正伏案写作的时间是很短的,更多的,应该是要随时保持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他认为现在文学创作所缺乏的,还不仅仅是“生活”,而是“思想”,是缺乏对社会历史进程的真正的科学把握,缺乏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把握……他透露,现在虽然工作很忙,但仍有新的构思时时涌上心头。此时,他的脸上,分明又浮现出一个作家特有的自信和从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