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由“改革名校”迈向“质量名校”

2004-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张继华 我有话说

近日,在江苏省2004年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优秀课程群及国家精品课程遴选中,扬州大学再传佳绩,植物生理学、物理化学两门课程被江苏省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植物学课程群被评为省优秀课程群,物理化学、水力学、昆虫学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一类优秀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备选课程与省优秀课程 群 数位列江苏省高校前列。

近年来,面对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扬州大学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办出特色”的教学理念,踏上了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型之路。

课程体系:“精益求精”催生精品课程

长期以来,扬州大学本着“精益求精”、多出精品的原则,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学校十分注重加强巩固已建成的优秀课程、重点课程,注重发挥其示范作用,并以其为核心建设课程群。到目前为止,该校共建成省级优秀课程群数2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25门,省级二类优秀课程51门,校级优秀课程91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效卓著。

同时,为配合课程建设,扬州大学还下大力气加强教材建设,每年立项资助20 30部教材的编写出版,鼓励教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去年学校有9部教材被列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另外,针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扬州大学广泛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两年来,共参加国家和省“新世纪高教教改工程”51个项目的研究,学校立项88个教改课题。在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分别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

培养模式:“学分制”激活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的教学改革,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从2001年起,扬州大学全面实行学分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重新修订了适应学分制要求的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校、院、系三级平台课程,将选修课比例从原来的10%提高到30%。积极推进“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允许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课程、学习时间和任课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扬州大学进一步大胆探索、努力尝试,构建了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院 系 或专业二级类招生、培养。在2000年水建学院水利系成功实行按系招生的基础上,水建学院环境工程系等8个院系也相继采取了这一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改造。

――因材施教,举办强化班,进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扬大在2001、2002级新生中对一些入学成绩好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组织了强化班。实践表明,强化班整体学习优势明显。01级强化班第一学期末英语四级通过率已达96.9%,第三学期末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100%,优秀率为45%。

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打造合格人才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投入,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2001年来,扬州大学在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上逐年增加,2002年2447万元,2003年4100万元,2004年上半年已达到3200万元。先后建成公共化学、大学物理等一批基础课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计算机中心等的教学条件。

――注重毕业实习环节。几年来,扬州大学不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提高在建和新建实习基地的质量。目前,该校已建设校外实习基地521个,校内实习场所17个,确保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习锻炼。

――教学手段现代化。扬州大学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每年都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断加强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两年来,共培训教师730多人次,建成多媒体教室180个、网络课程96门,每年有近50门课程的课件建设项目立项,全校15%的必修课实现多媒体教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