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姓氏文化节让周口用活三个“宝”

2004-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李建成 我有话说

本报讯   10月19日,中华姓氏文化节在河南省周口市闭幕。这次文化节共有来自海内外的900多名客商参加,共达成合同协议51项,吸引投资63.58亿元,堪称周口历史之最。首届姓氏文化节能在周口举办并取得成功,是与市委、市政府长期狠抓文化建设、用活了姓氏之根、人类之祖、文明之源三个“宝”分不

开的。

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为中华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六千五百多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成纪迁移,最后定居于宛丘,即今周口淮阳县,并以其圣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伏羲从此定都宛丘,他作网罟、画八卦、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在这里“正姓氏,定嫁娶”,从此华夏民族最早的姓氏从这里起源,许多中华大姓自此远播世界各地。周口有关部门抓住“姓氏之根”这一难得的宝贵资源,从去年开始,就召开各种研讨会、组织“寻根游”,使周口的知名度得到了空前提高。

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的繁衍生息之地,周口大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人祖伏羲氏曾在此演八卦、分阴阳;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在这里尝草别谷、教民耕艺。这里既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故里,又是当年孔子弦歌七日、诵讲不止的圣地。2000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视察周口时指出,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历史资源,拉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为此,周口市通过努力打造文化源头品牌,摸索出一条对现有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找准重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成功路子。近年来,他们依托当地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树立大文化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打造姓氏文化、龙根文化、老子文化等文化品牌,努力打造文物旅游、“戏剧之乡”、民间艺术等品牌优势,极大地促进了该市文化资源潜力向文化产业实力的转变。“人类之祖”这一“宝”让周口受益匪浅。

周口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积累和储藏了大量的珍稀文物。当前全市已累计出土文物31000余件,仅馆藏的就有25000余件。他们围绕文物资源异常丰富的淮阳、鹿邑、川汇等县 区 ,先后投资修葺了目前我国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古宛丘故城遗址、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北宋理学一代宗师程颢开坛讲学并致力教化的大程书院等,同时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使宝贵的“文明之源”从地下走出来,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对接的地上旅游资源,这一“宝”让周口节会之前就成为国内外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三宝”的间接效应更为强大。在发展特色文化的大旗下,素有“戏剧之乡”的周口,精品不断涌现。市豫剧团创排的大型都市风情剧《都市彩虹》继夺得河南省第九届戏曲大赛金奖之后,又被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幸运十点钟》,并已列为河南省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的作品之一。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营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非国有资产投资艺术表演团体等文化事业。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活诸葛”的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生前所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在有关部门的热心促成下,与全国名酒生产厂家之一的宋河酒业集团正式“联姻”,两个在全国颇具声誉的品牌优势互补,为该市其他的文艺团体实现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民间艺术在此间也得到挖掘。周口市民间文艺有40多种,其中仅表演类就有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等20多种。当地文艺工作者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这些民间文艺不断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在2001年全国舞龙大赛中,他们排演的“锣龙”获文化部最高奖“山花奖”。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民间艺术团体带着盘鼓、高跷、旱船和花轿等拿手好戏到北京、南京、杭州、深圳等大城市去闯市场,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民间艺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胆量,有的人甚至把绝活练到了国外,使得古老的民间艺术这朵奇葩在异国他乡闪烁出璀璨异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