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州:民营经济唱大戏

2004-10-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振华 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

“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在浙江,浙江民营经济的代表在台州。”这句出自浙江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的话不无道理。最新的统计显示,台州目前已有企业8.7万家,总产值2500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的比例超过95%。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3000多家,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本年度公布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商

业城市排行榜,台州跃居第19位。

离不开一个开明的政府

1982年6月,全国第一家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温岭牧南工艺品厂悄悄诞生了。台州由此成为“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个人合股创办企业,各地争议非常激烈。但台州政府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允许股份合作企业戴上“乡办集体”的“红帽子”,“纵容”它红遍了台州。22年后,当年的工艺品厂虽已更名为“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但股份合作的性质未变。公司董事长陈华根告诉记者,起初几千元的合作资金如今已扩大到年产值3亿多元。

事实上,一家小小工艺品厂的发迹历程,恰好成了台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印证。据介绍,1979年台州全市股份合作和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3%;现在,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国有、集体所有制所占的比例仅为企业总数的0.8%左右,个体和私营企业占98%以上,从产值上看,民营企业累计占工业总产值的98.67%。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台州现象”的显著特征尽管表现为民营的经济、民办的公共事业、民间的市场以及丰厚的民资,但从根本上讲,离不开民本的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据介绍,当许多地方还在为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犹豫观望时,台州已经实行了彻底的大包干;当全国还在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争论时,台州改革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已经十分明确;当许多地方还在为姓“资”姓“社”辩论时,台州民营经济已成了大气候。早在台州民营经济起步阶段,政府为鼓励民间的投资热情,为让老百姓在初始投入时能有效益,尽快富起来,政府“拿”出的投资项目都是一些好项目,让老百姓有利可赚。

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经济越是民营,越是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历届市委、市政府除了坚持富民强市、鼓励勤劳致富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舍得让利于民”,就是政府不与民争利,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吃别人不能吃的苦

台州历史上是一个纯农业区,优势并不得天独厚。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台州的发展靠什么?1977年,一位穷得交不出1.5元学费、只读了三天高中就被迫辍学的台州青年,背起补鞋的小箱子,含泪离乡开始了闯荡生涯。几年后,这位回乡创业的青年,又开始背着自己生产的“飞跃”牌缝纫机满世界地“飞跃”,从非洲飞到拉美,再跃到东南亚和中东,继而进军欧美、出口日本……“飞跃”已经将五星红旗插到了100多个国家,成就了一个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出口基地。台州市委书记蔡奇说 “台州人最独特的精神就是台州式硬气 崇尚气节、求真务实。只要是认准的事情,非做到底不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做豆腐、弹棉花、补鞋子、卖眼镜,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赚别人不能赚的钱,他们从小打小闹起步,发展到产值十多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大企业。”当他们不断富裕起来的时候,台州人永远不会忘记第一代创业者所留下的艰苦创业精神 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

走向产业集群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汽车在台州下线,这是中国第一辆由民企生产的汽车。2003年1月28日,备受关注的“吉利美人豹”在台州路桥基地下线,这是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今年3月份,第一辆吉奥皮卡也在路桥基地下线。这是继吉利后,台州民营汽车业中的又一匹黑马。造汽车已经形成了台州的又一支制造业大军,仅在路桥,就聚集了四家民营汽车生产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州已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模具塑料、服装机械、阀门泵类、工艺美术、食品饮料、服装鞋帽九大制造业支柱行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钱江摩托、飞跃、吉利、海正、星星、苏泊尔等已成为全国性行业生产基地。随着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台州许多地方依托产品和专业市场,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块状聚集。如温岭的水泵和鞋业、椒江的医药化工、路桥的节日灯、黄岩的塑料模具、临海的眼镜、玉环的阀门和家具、仙居的工艺品等数十个经济板块,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进入第二轮快速扩张期的台州民营企业,限于浙江这个陆域小省和资源小省,资本开始大量外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台州的先发优势如今正在淡化,台州民营经济如何实现新的飞跃?蔡奇书记告诉记者,关键还在于人,取决于培育一代“新台商”。抓发展,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企业家是第一人才。要引导民营企业适应宏观调控的转变,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打破传统思维,加强合作,引导企业从家族制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