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德高素质教师的根本

2004-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红生 我有话说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其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师肩负更加重大责任,师德素质有了更加广泛的要求,“三育人”工作有了更高的标准,高校教师的师德差距明显存在。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师德教育不能就道德论道德,而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引导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占领阵地。尽管教学有教学大纲,科研也有科研指南,但如何实施是高校教师自主权内的事情。因而,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十分重要。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三育人”活动为载体。“三育人”活动是教职工践行社会主义师德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要发动和组织高校教师自觉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以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自然妥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课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交往中的为人师表,也促进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锻炼和提高。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把握规律,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师德规范。首先,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二应制定师德规范和评价体系,要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再则师德规范和评价体系要体现政策导向和约束机制。

其中强化学术道德意识是现在师德建设中的热点话题。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强化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对高校教师要求的基本面,是他们的“道德底线”。其次,要重建高校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这是确立他们在学术道德建设中主体地位的思想和心理基础。在承认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的现实合理性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等超越性的价值取向,把对他们的学术评价、道德评价统一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从而强化他们的学术主体意识。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对教师的评估指标中权重很大,高校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这客观上导致了高校教师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的凸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是现实所必需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成为价值导向,甚至成为最有效的价值导向时,就会成为非道德的力量,形成对学术道德的冲击,使那些超越功利和实用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教师评价中远没有取得主导地位。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和师德学风在教师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系数,使德才兼备的标准落到实处。第三,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氛围,激发高校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意识。要在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的学术文化传统上下功夫,在高扬个性的同时,兼收并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造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意识的良好学术文化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