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古老中医成为年轻事业

2004-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乔汝旺 我有话说

“老师,我们会不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代中医?”以前经常有低年级学生这样问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我告诉学生,我念大学的时候也这样问过,可几十年过去了,中医没有消亡,而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你们肯定会是中医的新生代,决不是最后一代,中医的接力棒还要靠你们往下传呢!”汪受传教授这样说。

书――中医精神传递的火把

“在我年轻的时候,常想祖国的中医事业前进的脚步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停下。多年的战乱毁掉了很多珍贵的中医资料,还有很多资料等着我们去搜集、整理,我们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吴贻谷老教授回忆建校初时的情形。

吴老介绍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一辈人讲李时珍采药的故事,但遗憾的是《本草纲目》问世四百多年再没出现这类书。“后来国家组织,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编纂并担任总审定一本《中华本草》,我参加了编写工作,1999年出版时被誉为当代的《本草纲目》,我也知足了。”吴贻谷欣慰地说。据了解,该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2808.7万字,收集整理中药8980味,填补了四百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该年度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畅销小说发行几十万册已经很不容易,而上世纪70年代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发行100多万册,此外还有港台繁体字版和跨地区跨国界的不同文字等6种版本。提到这本书,该书的主编吴贻谷教授打开了话匣子:“这本书从1958年冬开始编写,当时学校资料奇缺。我跟其他编写人员一起东奔西跑跑图书馆,南京找不到去上海,上海没有赴北京……往往为了澄清一组药物的名实混淆,为了追考一个药名,查了明清宋元,查了隋唐两汉,就像大海捞针一般。编写这本书历时20年,直至1979年才正式出版。”在采访中,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吴老还会时不时地说出当年几味药的来由。

最近10年,该校出版图书462部。每一本书都不仅仅是知识的汇总,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如在吴贻谷教授编写的《中医学概论》一书中开创性地加入医德一章。正是这么多精品的滋养,让3万多中医学子的人生从这里起航,7000名留学人员把古老的中医带到全世界。

难忘的老三届情怀中医精神代代相传

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都会知道,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曾是本校的学生。从校党委书记左言富到普通的学校干事,从“全国百个教学名师”杨进教授到普通教师,很多人在学校一干就是几十年。究竟是什么力量牵引着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

“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我老师的影响,我1964年至1970年在南中医大读书,当时正是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的很多老师被批斗,但他们即便在牛棚里也不忘做学问,不忘做好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汪受传教授动情地告诉记者。

翻阅南京中医药大学骨干教师的资料你会发现,这些骨干教师大多经过上山下乡,都曾跟老百姓有着数年吃住在一起的经历。在农村生活中,他们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这些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有件事至今让儿科专家汪教授难以释怀。当时他在江苏响水县农村接受再教育,一天晚上,汪受传一连接了6个急症患者,全是小孩。有的要往几十里外的县医院送,公社到县城全是小路,小孩由大人抱着,要走好几个小时,有两个还没到医院就夭折了。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专研儿科,当好一名儿科医生。

建校以后,经过承淡安、由昆等一代名医十年如一日不懈的努力,开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昨天。今天,汪受传等老教授虽然很多已年过半百,但他们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看我们小李,三十几岁就能带项目了,我们这些人感到欣慰啊!”汪教授笑着告诉记者。中医的接力棒一直在传,50年没有停息,今后也不会停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