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大走向高水平特色大学

2004-1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迅 我有话说

2001年2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由此拉开帷幕,该校备受关注的建设“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也从此开始。如今,三年多过去了,许多人都在期待着一个答案 这条“高水平特色”之路究竟能不能引领海大走向世界一流的殿堂

特色是学校定位的前提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迈开了跨越发展的步伐。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许多高等学校走上了合并、共建之路,一批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应运而生。

站在决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十字路口,作为一所有着70余年历史积淀、在海洋和水产学科有显著特色的中国海洋大学,如何给自己定位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确定学校定位有几个条件 第一,要看自己的积淀和基础;其次要考虑国家需求;第三要明确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你的学科优势是什么。中国海洋大学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海洋和水产学科的明显特色,学科整体水平代表了国家水平,学科方向与国家需求基本吻合,有一支过硬的学科队伍,也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平台,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论证,他们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 举起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强化已有特色、发展已有特色,做强做大。

特色是学科布局的基础

在构成一所大学特色的所有元素当中,学科的布局和水平是核心,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质量和水平。

海洋大学提出并坚持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以特色带动综合”的学科发展思路。

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确保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对于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一方面,大量引进海内外学术骨干等急需人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到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把学科建设总经费的70%至80%用于重点优势学科,把用于特色学科建设经费的60%用于重点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使得这些学科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优势学科强强联合,构筑新的学科高地。海洋生命学院和水产学院曾经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两个学科制高点。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学校打破了两个学院原有框架,组建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在此基础上,学校投资3000万元重点建设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海洋动物营养与生理学等5个国内先进的实验平台。

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优势。形成了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一批新兴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面,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文化、海洋法学等交叉学科已成为学校新的优势。

开辟“学科特区”,扶植学校紧缺的重要学科。对于某些代表海洋学科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学校还没有的学科,学校先建设研究机构,通过大力引进人才,使学科快速成长,在时机成熟时再发展本科专业。材料学科就是“学科特区”政策的成果。几年来,该学科已有2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博士加盟,一批在研项目都处于学科前沿。

向综合性研究型特色大学迈进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经济,是民族振兴的需要。近几年来,海洋大学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点!

“985”一期工程建设三年多来,国家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6个,博士点由15个增加到39个,硕士点由35个增加到76个。我国在海洋科学、水产学所设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国家重点学科,海大全部覆盖;

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十五”“863”课题80项,承担的课题数位居全国第七位,在资源环境领域位居第二;

学校目前主持“973”计划项目2项,占海洋科学领域的25%,并参与了其他6个项目;

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绩显著,由2001年的24项,增加到2004年的45项;

目前的科研经费是“九五”初期的五倍多,师均科研经费在部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在海洋科学方面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有4项是国家科技进步奖;

形成了以7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管华诗认为:“3年多来,中国海洋大学坚持走高水平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综合性研究型特色大学的框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