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文化是根 社会责任是魂

2004-1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

由中国电视家协会联合日、韩两国召开的第四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日前在扬州闭幕。论坛吸引了来自三国的近百位知名电视导演和制作人,他们围绕着“民族文化传承和电视人的使命”这一议题对电视剧、纪录片以及电视综艺节目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肩负社会历史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 在物质

日益丰富的时候,人类消费正向精神类产品转向,电视传媒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机构,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环境的守望者。

民族“身份证”不能丢弃

有调查显示,在许多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生产的电视节目占到了60%至80%,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到1%到2%。拥有强势经济、文化实力和先进传播手段的西方文化,正在加速进行文化渗透。对此,中日韩的电视人对本土文化面临的危机都表示出了忧患。中国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凡兵认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之下,采用狭隘民族主义的做法显然不理智,然而,作为一个国家也不能丢弃了民族“身份证”,不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所以既不能把西方文化妖魔化,故步自封,更不必把西方文化“天使化”,盲目崇拜外来的东西。

韩国导演张斗翼以电视剧《看了又看》为不少东亚国家观众所熟悉为例认为,捍卫文化的民族特征就是捍卫文化上的“多样性”,作为电视人可以从最小的地方做起,比如韩国的家庭伦理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坚持,对老人的尊重、对亲人的体谅,对大家庭的责任,这些看来最平凡的东西,都体现民族精神。

对于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日本放送评论恳谈会理事长志贺信夫先生表示 民族文化在于培育和引导,电视人既要有做优质作品的实力也要有传播和营销的意识,应尽快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电视节目走出纯娱乐时代

对于年轻人而言,相对于民族音乐会,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口无遮拦的脱口秀。电视固然是一种“通俗”文化,但“通俗”只表明受众广泛而绝不意味着内容低俗。这是中日韩电视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中国导演沈好放因为成功摄制了《三国演义》为国际电视人所熟悉。他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观众的口味其实就是由电视工作者培养出来的。日本广播协会NKK的综艺节目制作人白井博说,日本综艺节目已经走出了纯娱乐时代,比如单纯的唱歌、跳舞、答题或者是看嘉宾出洋相都难以满足如今观众的需求了,所以综艺节目也面临着改革。

韩国电视放送人协会理事长崔彰凤说,韩国电视节目也有不少改变,比如关注环境、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些纪录片就非常看好,这样的节目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中国天津电视台娱乐频道节目总监范向彬介绍,中国的电视节目也正在大规模改版,电视娱乐节目的竞争与改进将把中国电视节目带入新阶段。

社会责任不可推卸

电视如何和网络争夺青年观众是中日韩电视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来自日本的导演荒井光明说,在日本有一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电视剧《12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剧记录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过程,让不少人触目惊心。电视该做些什么,是不是除了吸引观众的情节剧,还应该有一些引导他们成长的作品,给成年人的东西是不是也要为孩子着想呢

带着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幼儿园》来到论坛的中国湖北导演张以庆说,通过幼儿园反映社会是一个大胆的选题,童言无忌,许多孩子的观点都道出了社会问题,所以电视节目没有大小之分,社会责任一刻都不能忽视。韩国导演白恒奎一直在做一个名叫《科学大战》的青少年节目,用科学的世界观引导青少年观众是节目的理念,他说,节目因为是针对特定人群,所以收视率不算高,但是他相信孩子的背后是家长,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所以节目一定能对青少年身心成长有意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总结说,中日韩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搭建一个电视文化平台、共同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打造东方品牌,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