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西部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芳 张志良 我有话说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超常规发展,是高效益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它特别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跨越式发展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区域要缩短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因地制

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走技术跨越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人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来完成,特别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才的创新。在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潜能的发挥,其实质是依靠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几乎都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定在“人才资源”这个支撑点上,把造就“人才资源”作为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了争夺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制高点,世界各地都在争夺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向技术内涵式转变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西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存量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因素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而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发展差距不可能靠增加劳动或资本投入来缩小,只有通过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创新,西部地区才能由资源型产业向资源技术型产业转化,以低资源、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代替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内涵式转变。

高质量的人才是西部地区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累资本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由于对资源的开发方式不当,资源开发没有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反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化的新形势下,西部地区以往的资源开发方式必须改变,不仅要在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上下功夫,而且要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替代进口产品或增加出口创汇。西部地区只有人才加资源,其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并有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真正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西部经济增长可发挥乘数效应和外部效应。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技术条件的改善,其所覆涵的生产能力将呈现倍增的扩张趋势,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带来投资的高回报率。同时,某一技术在某企业或部门的运用会被其他企业或部门效仿,从而产生示范效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普遍加大了资金投入,在培养、使用和引进人才特别是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改善了人才队伍的结构,促进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但是,面对国际、国内人才竞争,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

首先,西部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素质人才紧缺。西部地区12省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2/3,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将近1/3,但西部人才总量仅占全国的25.44%,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国总数的20.1%,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为全国的81.4%。其次,人才流失仍然严重。人才流失是西部缺乏人才的关键。西部原本并不缺乏人才,“三线”建设为西部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同时西部的教育近些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西部地区却未能留住人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流入的两倍以上,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西部人才利用效率低,西部地区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据调查,西部省区有约1/3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相比,东部为1.29,而西部只有0.68。再次,人才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初级及长线专业人才过剩、积压,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现代管理等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及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老、少、边区的人才更少。三是单位分布不合理,多集中在国有事企业单位。

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建立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人才机制。第一,改革人才的配置机制。变部门分割、地区分界、相互封锁的格局,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克服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建立多元的人才开发培养模式。强化基础教育、壮大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继续教育,形成人才的终生学习机制;立足全球,以西部自身培养为主,东西部合作培养和国外培养为辅,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速产科研一体化。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东西部、国内外的培训合作。第三,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优秀管理人才及短缺专业所急需的中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的人才资源;应把引进人才作为突破口,通过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的结合,壮大人才队伍;通过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建立开放性的选拔人才机制,变“伯乐相马”为“公开赛马”,实行面向社会进行科研项目和岗位的公开招标制度。同时,要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把高素质的人才选拔出来。第四,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要认真研究激励人才的办法,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及外来专家协议工资、项目报酬等多种有效的分配制度,使人才的实绩、贡献与收入挂钩,充分体现人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提高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