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

2004-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谢贵芳 袁尚贵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我有话说
编者按当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全国却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只能靠看着父母的照片去体味亲情。由于缺乏亲情,加上管理不力等原因,其中的一些少儿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而成为“问题孩子”。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省于都县,从建
立新机制着手,建立起“三知三多三沟通”、“一组一员一中心”的机制,全县一盘棋地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其做法值得借鉴。

“你快乐吗?”

“我快乐,因为我不再孤独!”

“你幸福吗?”

“我幸福,因为社会温暖了我!”

简单的手语,甜蜜的笑脸,道出了双耳失聪的留守孩子刘亮的心声,虽然父母都远在广东打工,但他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江西革命老区于都县,一项“留守孩关爱工程”,让无数留守孩子脸上春风荡漾。

让人忧心的“留守孩子”现象

去年,于都县黄泥小学校长刘庆祥被深深地震惊了 一名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二年级学生,由年迈的奶奶带着,孩子每天都要求吃肉,一天没买,就命令奶奶跪下,用棍子在后背敲打;另一名也是父母双双在外打工跟着爷爷过日子的学生,因干了错事受到爷爷责骂而记恨在心,当爷爷在井边打水时,他突然跑过去把爷爷推下了井,幸亏有人及时救治。

这两件事让刘庆祥开始把“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于都县教育部门当即发动各校进行全面调查,因为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于都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赣南老区,出外打工成了许多人的选择。据该县劳动部门统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多达25万人,有的是夫妻双双外出。这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空巢”群体――“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或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中,有的甚至是单独生活,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 于都县18万名在校学生中,父母双双出外或有一方出外务工的“留守孩子”有5万多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这些孩子普遍存在任性、自私、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份调查报告引起了于都县委的高度重视。赣州市委常委、于都县委书记杨人平指出:“关爱留守孩子,关系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 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即,“留守孩关爱工程”在于都县全面启动实施。

给“留守孩子”营造家的氛围

于都县禾丰镇黄泥小学五年级学生华小珠做梦也没想到,连自己都忘记的生日,老师和同学们却记住了。今年5月25日,当她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呈现在她眼前的是布置一新的教室。老师和同学们把她围住,对着她拍着手唱:“祝你生日快乐……”老师买来了她只在电视上见过的大蛋糕,同学们给她戴上用山花扎成的花环,送上亲手做的礼物,老师还用手机帮她联系上在广东打工已半年没见的爸爸妈妈。听着电话那头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华小珠泪如泉涌:“爸爸妈妈,我今天最幸福、最快乐,老师和同学们和我一起过的这个12岁生日!”

这种幸福的感觉,荡漾在于都县每一个“留守孩子”的心中。老师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不知父母的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只有父母回来了,才能感受到双亲的温暖。亲情的缺乏最容易导致性格的缺失。为此,各学校开展起“进学生门、访代养人”活动,要求老师们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即知“留守孩”的基本情况,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为“留守孩”建立个人档案;“三多”,即多与“留守孩”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家里家访;“三沟通”,即教师定期与“留守孩”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孩”的家长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

一项项面向留守孩子的关爱行动在展开。于都县实验小学开办起“代管人学校”,与代管人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梓山镇各学校建起“心灵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城关小学开辟“心理健康网站”,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禾丰镇各学校组织老师、学生为“留守孩”过生日、帮“留守孩”整理家务等,构建起家庭式的校园文化。

为延伸学校教育功能,于都县还建起校外“一组一员一中心”机制。各学校打破走读生年级、班级的界限,以村落、屋场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本校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活动。各乡镇从当地老党员、老教师、退休老干部中聘请一批校外义务辅导员,每个村小组一名,负责做好“留守孩”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县里还鼓励退休教师创办“留守孩”托管中心,成为留守孩子的“代理家长”,使他们离父母不离温暖。

目前,全县已聘请校外义务辅导员350名,建立托管中心500多个,2万多名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脸上重新充满了笑容。

解决“留守孩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必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似乎目前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如何解决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问题,对于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教育状况,却相对缺少足够的重视。黄泥小学校长刘庆祥说:“实际上,留守孩子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流动到城里的孩子,对他们进行教育与管理的现状更令人担忧。”

他认为,农村“留守孩子”所产生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对“问题孩子”进行社会矫正,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

江西省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需要从政府管理和帮助体系的建设中寻找突破口。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比如,利用国家对中小学进行危房改造的机会,在农村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积极支持创办民工子弟学校,让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在城镇就近住读;在农村儿童集中地区举办幼儿园,聘请专业的幼儿老师代替爷爷奶奶陪伴儿童度过童年;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等。

“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家庭幸福,而且能够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学校、社会有关方面要形成合力,注意把握这项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性,根据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他们中间的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同时,最好能够发挥他们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的作用。”在对“留守孩子”问题进行调研后,赣州市委副书记庞鸣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