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大学学科特区建设初显成效

2004-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京 我有话说

今年5月底,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科技厅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召开了“资源库项目领导小组会议暨技术委员会年会”,会议传出消息: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这一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支持下建立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已初显成效。

“模式动物研究所”是南京

大学近些年来着力建设并受到广泛好评的“学科特区”之一。在南京大学,像“模式动物研究所”这样以“学科新、效益高、机制活”为特征,紧跟世界前沿的学科特区共有五个。经过几年的建设,它对南京大学的学科发展产生了“引入式”的鲶鱼效应,初步释放了巨大的潜能,这些特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任务,产出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建立“学科特区”是南京大学有针对性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的一个创新思想。所谓学科特区是指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几个突破口,根据新兴学科对学科整体发展的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持续发展的活力等作为衡量标准,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突破现有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遵循国际惯例,创立全新管理机制,采取特殊运作方式,构筑人才高地,强化资源投入,以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及速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有突出影响的优势学科。南京大学着眼国际前沿领域,精选几个突破口,全力创建“学科特区”。

南京大学的第一个学科特区――“分子医学研究所”是对华人学者刘建宁教授所在的哈佛大学医学实验室的成建制的引入。该实验室具有国际高水平水准,其研究人员各有建树。

和“分子医学研究所”一样,2002年12月成立的“模式动物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坚持精兵作战,走高起点、推精品发展之路。

在关注国际前沿应用学科的引进与发展的同时,南京大学对一些位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投入大、成果周期长的基础理论学科也同步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力的资金投入以及学校的全方位扶持,是“学科特区”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几年来,南大对几个“学科特区”的投入近亿元。在学校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特区”优先开放的同时,对众多强大的学科群也全力提供支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