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起步的

2004-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 徐祖哲 我有话说

中国信息化从何时起步,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没有定论。近年来,笔者走访了罗沛霖、张效祥、凌瑞骥、赵梓森等数十位老院士、老专家和当年的老领导,并进行了调研,初步认为 中国的信息化应该起步于1956年。

中国信息化的起步年代

“信息化”是我国专家对上世纪中叶科技发展

的概括。国内外公认的说法是,1948年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和维纳的《控制论》等,奠定了其理论基础。1946年美国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及晶体管的诞生,90年代因特网的运营,都是确认信息化历程的依据。我国一些专家把这种过程称之为“信息化”。

对中国信息化的起步,专家们根据不同的坐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一种说法是以一个国家信息机构成立为凭据,断定中国信息化是从“1993年起步”。

事实上,早在1954年,钱学森、华罗庚就向毛泽东主席上书,建议发展电子计算机。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华罗庚任主任。然而更早的1952年,清华大学就开始了计算技术的前期预研,赴英学成归国的夏培肃(清华大学任教)、王传英等参加了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开始用阴极射线管做计算机内部存储器(维廉管,WilliamTube)的研究。这是当时使用电子管进行“动态存储”的最好方法。

原重工业局局长罗沛霖与参与中国计算机创建的老同志一致认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而且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以“紧急措施”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四项,作为科学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根据《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始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工作。罗沛霖说:“为什么会成为‘紧急措施’,原因是在科学规划制定中有所忽略,直到周恩来总理发现,首批来华的18位苏联国家级专家中居然有6位是通信、电子、计算机专家,才指出了《十二年规划》偏重传统产业的问题。”1957年7月,清华大学首批计算机专业有杨天行等几十人毕业。同期,北京大学创办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软件训练班。哈军工、哈工大等相继培养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总体概括,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培养计算机学科人才总数达300余人,后来大多成为我国信息化的栋梁之材。

1979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计算机总局,行政上隶属国务院,业务上则由四机部代管,这是中国计算机的第一个国家级专业主管机构。

计算机早期应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制造业方面,1959年,全国计算机工业的产值达4605万元,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建立了成龙配套的计算机工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解放军在军事保密通信中使用了计算机;两弹一星的全部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技术的贡献。60年代初期,大庆油田、电力监控、数控机床等的计算机应用工作也已开始。1969年9月20日,邮电部完成首台中文电报自动译报机,开创了汉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历史。1969年9月,邮电部在哈军工协助下,历经3年研制成功首台长途电话计费计算机,1974年正式承担业务。1976年,赵梓森研究出传送黑白图像的光纤通信实验系统,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开始建立。1987年王选负责的激光照排项目在《经济日报》应用,从此告别了铅字。

计算机在各行业的早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说: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今天,我国的青少年几乎都知道美国的比尔・盖茨对电脑的贡献,而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上世纪50年代,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信息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英才。中国信息化和高科技创新的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项目长期保密,许多机构调整撤销,许多当年的样机、资料荡然无存。

49年前,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紧急措施”,笔者建议将它作为中国信息化起步的开端,并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正式立项调研,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抢救和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