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立城雕的淘汰机制

2004-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甘铁生 我有话说

上乘的城市雕塑是城市空间美丽的音符,而拙劣的匠人制品却注定沦为遭到城市唾弃的污染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民众审美情趣的提升,不可避免的,一些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在我国大中小城市的早期雕塑,已成为难以忍受的“景观”,遭到市民们以及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的声讨。更有些特别重视形象的经济发达、文

化底蕴深厚的沿海开放城市,在高速提升的审美需求中,对那些固有的拙劣造型,众口一声地要求拆除。尤其是当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人们要求用新的、更有意蕴和造型特质的作品来进行新陈代谢时,却发现那些占尽地利的陈旧雕塑是那样“坚不可摧”,于是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沉住气,长久地期盼着、等待着这些城市的毒瘤被城市的决策者们下定割除决心的那一天――现在只有如此,才能出现“弃旧图新”……

世界雕塑大师不少,可传世的雕塑作品享有齐天之盛誉。而遍布世界各个城市的雕塑也是星罗棋布,其中自然不乏被众口塑金的,当然也有被嗤之以鼻的。面对失败的城雕,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采取连根拔除的果断措施。道理很简单,低劣的城市雕塑,表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失败,而且是对整座城市市民的轻辱和玷污。毕竟,城市雕塑已经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智慧和城市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它们表达的是城市的整体素质。所以,面对低劣的城市雕塑,必须无情淘汰,否则将会贻笑大方,使整座城市的智慧及良心都沦为笑柄。

我不太了解一座城市在哪里立雕塑,需要什么样复杂的审批手续等等细节,但我知道立一座雕塑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同时,在参观“全国十届美展・厦门雕塑展”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拆除一座已经“过景”的雕塑,实在是令很多人苦恼的事儿。于是我想到,在制定城雕布局的过程中,同时就应该将淘汰机制制定出来。这就犹如现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的,一座城市在最初做规划时,一定要同时将“排污处理”放在首位。很难设想,一座不能排污的城市将是何等可憎的丑陋;同样,一个不及时拆除令人憎恶之雕塑的城市,犹如储满垃圾的场所,它所造成的后果同样是可憎而丑陋的。

因此,在城市雕塑建设中确立淘汰机制,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垃圾雕塑的处理问题。有些城市雕塑也许不是很拙劣,只是因为时过境迁而让市民无法忍受。你说将它放置在原地吧,十分有碍观瞻,甚至会引起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巨大排斥。但拆除呢,面对那些曾经花费了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雕塑,又实在有点弃之可惜。

比如“文革”时期,到处都是巨大的毛主席雕像,都是那种挥手前进的形态,有的戴帽子,有的则不戴,有的雕刻得栩栩如生,也有的不成比例……新的时代来临了,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单位都将这些大型雕像取消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没人考证过。我觉得,如果哪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肯花钱将所有这类雕像都收购来,将它们集中在某个荒山、某个峡谷排列起来,每座雕像旁都栽一棵树,再配以说明,注上其雕刻的年月日及搜集来的地点、时间等,想想吧,那会是何等壮观的一座雕塑之林!相信这样的雕塑博物馆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壮观的场景,甚至会令秦始皇的兵马俑方阵相形见绌,也许还会在多少年后成为世界第十一大奇迹。而前来参观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场景,无人不会产生巨大的灵魂冲击:这是什么时代的产物?为什么这样?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他们幸福吗?他们欢乐吗?他们每天忙于什么?……我想,这场景带来的思考,是任何史书留下的文字都无法企及的。

我举这样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所谓的雕塑垃圾,绝非仅仅是一堆废物,只要处理得当,它也会产生巨大的精神作用。它能让人认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让人们领悟人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