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振宁何大一答记者问

2004-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可 王晓樱 我有话说

左图为杨振宁教授,右图为何大一教授。本报记者徐可摄

20日下午,前来海南博鳌出席

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和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教授,分别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

尽管已是82岁高龄,杨振宁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谈起中国科技事业的前景,他表现得非常乐观。杨振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如今正发挥着他们的作用。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如果能保持过去20多年的发展速度,那么在今后十年、十五年,中国在很多方面将会达到世界科学的前沿。

去年年底,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定居,并亲自为大一年级的学生授课。当记者问他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有何区别时,杨振宁认为,中美学生的训练程度和成熟程度差别很大。就总体而言,中国学生训练得很扎实,而美国的教育政策则比较放任;中国的学生比较专注、成熟,美国的学生到了十八九岁还不太懂事,对世界了解得不是很清楚。

与杨振宁教授相比,何大一教授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他所从事的研究有关。针对本报记者“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病毒的威胁?除了接种疫苗以外,我们怎样才能免遭这些威胁?”的提问,何大一笑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何大一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知的许多病源都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防体系,首先必须把如何阻断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的交叉感染贯彻到预防体系中。

何大一教授还认为,在我国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研发、生产批量抗菌药物和疫苗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可能有中国人具有天然抗艾滋病毒能力的这一说法,何大一教授认为这一结论还有待于通过科学实验进一步验证。据他所知,北欧有极少数人可以对艾滋病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研究发现是这些人的基因变异所致,但这种基因变异非常罕见。(本报海南博鳌11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