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4-11-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世纪中国哲学家眼中的科学

贡华南在《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哲人把科学是什么与科学应在中国人性命中成为什么的思考结合起来。在这个历程中,科学由外在、超越的普遍性存在方式逐渐成为内在于中国人的基质,并最终被安置进中国人的内

在性命中。在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中,科学智慧与境界被理解为最高的智慧与境界之一。这一学说把对科学本质的思考与心性论结合起来,把科学纳入心性之学的架构,淡化科学是什么,强化科学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能成为什么的维度,开辟了理解科学的新境界。

比较法学与世界法律文化

米健在《法学》2004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比较法学就是世界法学,是世界法学的代名和学名。比较法学实际肩负着实现人类法律文化大同的世界使命和责任。探讨、追求和发现这种人类共同法,乃是比较法学固有的胸怀。没有这种世界胸怀与人类关怀,就无法进入比较法学的殿堂。显而易见,比较法学的世界个性、世界目的、世界胸怀,使之具有完全不同于一般实证法学,特别是国内法学的方法与风格。

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萧放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撰文认为,古代中国民众的时间意识表现为天时与人时二重组合。从民众时间意识的起源上看,自然时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节奏是形成民众时间观念的三大要素。从历史发展的路径看,早期社会以自然时序的天时为第一选择,随着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人们逐渐以适用社会生活节奏的人时为岁时体系建立的基础。

危机价值辩证

郝永平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撰文认为,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体反主体性效应,危机对人而言既是一种危险与威胁,同时又蕴涵着机遇和机会。与这种二重性特征相一致,危机的效应与价值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危机的存在迫使人们确立危机意识,自觉改进主体行为,从而增添反向动力;另一方面,危机的生成会设置精神障碍,强化前进的阻力,由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辩证地认识危机的价值,是现实地克服危机的思想前提。

初中生创造个性、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汪玲、席蓉蓉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撰文,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个性之间的关系。对18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威廉斯创造情意测验,结果表明:在创造个性方面,初中生的优势创造个性是挑战性,劣势创造个性是想象力;女生的创造性人格明显优于男生;初一被试好奇心明显优于初二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教养方式,被试都认为情感温暖维度出现频率最高,惩罚、严厉最低;认为母亲给了更多情感的温暖,而父亲更为严厉;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认为父亲对于自己有过多的拒绝和否认、母亲对自己过于严厉;父母教养方式没有因为被试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个性之间的关系上,总的来说,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利于创造个性的良好发展,而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消极维度则不利于创造个性的发展,不过,以上消极维度视其来自于父亲还是母亲而对创造个性有不同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与社会生物学的一致性研究

马向真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撰文认为,精神分析学与社会生物学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末期在西方比较有影响和争论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人性的生物基础、社会性等方面的某些论述虽然角度不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的结论,而且两者都经历了一个从纯粹强调生物因素到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生物因素并重的转变过程。作者最后指出,只有全面理解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人的本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