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庆沙坪坝区构建“大科普”网络

2004-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街镇有科协,社区有科普站,村有科普小组。从院士、大学生到一般居民,1200多名志愿者进学堂、入街巷,介绍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宣扬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重庆市沙坪坝区精心构建的“大科普”网络,使科学真正走近普通群众,使更多的人成了生活中的“科学家”。

教育强区抓科普

沙坪坝区共有7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6万人,中小学109所,在校中小学生近10万人,是重庆市名符其实的教育大区。全区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获得多个全国科教、文化方面的集体或者个人荣誉。

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沙坪坝人满足。2002年,区委、区政府又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作为“科教兴区”的首批重点项目。他们率先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主任的科普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区科普工作。区科协、宣传部、科委、教委、文广局等10余个相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通过严明的组织结构,确保全区联动。

区委书记翁杰明说,沙坪坝区希望以此探索构建科普工作新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涵盖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大科普”。

街巷楼院成课堂

小龙坎街道的几个社区科普室,每天都有数十人前来阅读各种科普书籍。黄桷湾社区有几家实行“三班倒”的企业,员工在上班前或者下班后,也喜欢在科普室呆一阵,看看书。科普室还特地将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钟。

街道有科协、社区有科普站、科普站有科普室。“大科普”要吸引所有居民参与,首先要走近居民。在经费有限地情况下,沙坪坝区还别出心裁地为每个街道制作了12个流动展板,根据不同时段居民关心的热点、焦点,组织专题内容,深入各个社区巡回展出。

小龙坎街道33000多居民中,约三分之一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刚开始搞科普活动时,很多人不愿参加。街道先请一些专业协会的志愿者,传授电器维修、护理、栽培等实用技术,又在社区开展“家庭联谊会”等集体活动,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街道还根据不同时段居民的兴趣和爱好,对40多名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小龙坎街道还成立了4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世容介绍说,科普与健康生活相结合,与文体工作相结合的思路,也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凭藉居民们自愿捐献的1000多册图书,街道还定期与区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流。黄桷湾社区原来整天都有好几十人在茶馆打麻将。现在在茶馆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到科普室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区里新成立的8支文艺队伍,一亮相就在市、区频频获奖。

中小学生当“院士”

扫帚的把上倒悬一个小可乐瓶,瓶盖上扎几个小眼,一边打扫一边按,既不会起灰,也不必专门洒一次水。电热鞋、多功能病人床……一个又一个构思奇特的发明,竟然都出自育英小学学生之手。

育英小学校长欧彦认为,素质教育广泛开展起来后,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有特色的学校。沙坪坝区的中小学共同的“特色”,就是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003年1月,育英小学成立少年科学院。申请成为“院士”的小学生们,得自己先确定选题进行攻关。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小“院士”很快增加到200多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先生不仅成为少年科学院的“名誉院长”,还经常挤时间参与小“院士”们的研究项目。像育英小学一样,沙坪坝的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与科学家手拉手、与大学生手拉手、与父母手拉手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思想,还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2004年,由育英小学教师倡导,校外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科技俱乐部”正式成立。家长们惊奇地发现,这个俱乐部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自主意识,而且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