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有一个教师退缩

2004-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深秋,群山敛翠,寒潭澄澈。

地处重庆东北部的开县县城一片平静祥和。因为是周末,开县中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教室中排满课桌,厚厚的课本码放整齐。仔细看去,不少学生的课本上都写着4个字:“志在名校”。

和所有的乡镇中学没有区别,连空气都是熟悉的。

只是一楼教室

天花板下10厘米左右的地方分明可见一条扭曲的黄线,斑驳而狰狞。有人说:“水一直涨到那个位置。”

没有一个教师退缩

上涨。上涨。上涨。水位一直在上涨。

2004年9月4日晚,一场大雨突袭开县。沉沉睡梦中,县城已成一片汪洋。开县中学校门里有两排大榕树,此时只能看到浮荡的枝叶。暴雨如注,浊浪中不时有杂物漂来,箱柜、门板、猪。

“我得进去!”校长赵永清头上暴起青筋,厚厚的眼镜上滴着水。

凌晨3点半,赵永清和其他几位老师就到了学校。当时雨如箭打,水已没膝。他们从一楼办公室中抢救出学校的账目和一些资料,送到校门外一处教师宿舍楼上。5点,狂风暴雨更为猛烈,洪水一寸一寸地淹没了校门和所有建筑的一楼。

此时,女生宿舍楼上传来惊恐的叫声。赵永清大惊:必须稳定住学生的情绪!

体育教师李海兵游了过去,将一根绳子捆在树上,赵永清手抓绳索,和电工杜晓一起游向女生宿舍楼。

“老师来了!”学生们看着赵永清等人越来越近,心里开始有了底。

他们已经到了大榕树边的公告牌附近。赵永清伏在公告牌顶上喘息着。突然,他被浊浪打进洪水中,幸亏杜晓一把拉起他。

“同学们,不要慌,躺在床上不要动,保持体力。”从二楼窗户进入了女生宿舍楼,赵永清和杜晓一边安慰学生,一边检查情况。107个女孩子静静地等待着,似乎不再恐惧。

李海兵又游了过来,这次,他带来一袋花生、两个苹果―――这是他们从教师宿舍找到的食品。赵永清让杜晓把花生和苹果全分给了学生。

“校长,手机。”李海兵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包,打开四层塑料袋,拿出一个手机。赵永清的手机在游向女生宿舍楼的时候掉在洪水中。赵永清赶快打电话向县教委报告情况,不一会儿,手机信号中断。

雨未歇,水在涨。赵永清突然想起家中的父母妻儿,再也控制不住眼泪。

天已大亮。雨时紧时缓,水肆意横流。开县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洪灾。整座县城,只有两只冲锋舟。等待没有用,只有自救。

下午,李海兵又送来一些食品。一天来,他一直这样游着、游着,身上挂着油污草叶,不少地方被杂物划破。通讯早已中断,一切消息全靠他来传递。

16时,副校长宋铁军、赵明游了过来。此时水已渐退,赵永清得知,全校60多名教师已集结在校外,随时准备护送学生转移。赵永清立即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开始转移。17时,水位下降至一人以下,几位老师站在水中,扶着木筏,将学生送往安全地带。事后有人计算,平均每位老师在水中往来50多次,才将107名女生、323名男生全部安全送往位于后山的职教中心。

“学生出来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站在水里接人,没有一个退缩”,副校长赵明说。没人通知这些老师,他们全是自觉赶到学校来的。此次洪灾中,开县中学38户教师家里被淹,其中20多人坚持在校保护学生。在赵永清组织抢救学生的同时,他80多岁的父母正处于紧邻河边的家中,幸被武警官兵救起。李海兵的家也被洪水冲个精光。

领先死神的一步

洪灾,是开县教育系统员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经受生与死的考验。2003年12月23日,地处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国石油西南气田分公司16号气井突发特大井喷事故,243人遇难。开县教育工委、教委指挥当地9所中小学10979名学生、532名教职工安全转移,所有学生无一伤亡。两次考验,开县教育系统员工都做到了面对天灾,成功保护在校学生脱离危险,实现了“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伤、一个不能饿、一个不能病、一个不能亡”的目标。

“当时我们不知道是井喷,”高桥镇初中校长邓延祥说,“我们只有一个想法,让学生离出事的井口越远越好。”

那是一个普通的山村之夜,按习惯,不少人已经入睡。11时,邓延祥突然接到电话:16号井出事,有毒气体正在扩散,学生必须马上转移。“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有摩托车,如果不管学生,自己带上亲人,要跑很快的。”邓延祥说。

但是,没有一个老师选择自己逃生。邓延祥指挥学生迅速编队,向几公里外的齐力小学转移。50多名老师走在学生队伍的外侧,隔开逃难的人群和车流。师生们靠摩托车灯光引路,手拉手沿山路跋涉。邓延祥走在最后。山路上,高桥中学的队伍几乎成为逃难人群的路标,邓延祥说:“老百姓看我们怎么走,他们就怎么走。”

凌晨1点,队伍到达齐力小学。老师们清点人数,突然发现少了一名学生。一个叫丁红霞的小男孩还在宿舍里睡觉!熊兵老师马上骑摩托车返回学校,把丁红霞从宿舍里拉出来。他们刚刚赶上大队,又有人说闻到一股臭鸡蛋味儿。毒气已经蔓延过来了!邓延祥再次组织师生转移。走到天和乡白岩村校,却发现这里接待能力不足。师生们又一次踏上转移的路途。漫山遍野都是火把和手电,乱哄哄的人声此起彼伏。有的学生哭了,说“害怕。”老师马上鼓励:“怕什么,老师给你们带路!”有的学生走不动了,教导主任黎鸣就把自己的岳母扶下摩托车,让学生坐到车上。学生们饿了,女教师陈善知把临时买到的几块饼干分给他们,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吃一小块。下午2点,师生们终于走到天和乡中心校,整个行程达20多公里,历时13个小时。没有一个孩子走丢、走散。

全国学开县,我们怎么办

在开县短短几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随时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故事。高桥初中代课教师谭世明最早得知井喷消息,他没有自己逃生,而是骑着摩托车通知乡亲们转移,终因中毒过深倒在路边。事后人们看到,他左手抓住一块湿毛巾,右手紧握手机,一个电话号码只拨了一半。在他去世前的10分钟里,他打出了17个电话。敦好镇初中校长李中莲,在已经闻到轻微毒气的情况下,坚守学校,不仅确保了全校1500多名学生的安全,而且使全镇保持稳定。复兴中学副校长刘方清面对洪灾,坚持一天两夜,成功转移413名师生,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冲出30多米,幸被别人救出。从万县紧急调来的冲锋舟准备到复兴中学抢险,却没人熟悉地形。金贸路小学教师张龙友自告奋勇,船上救生衣不够,他说:“我不用。”一个个朴实的农村教师,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生死考验中,都能挺身而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可以信赖、敢当重任的优秀教师队伍。”重庆市教育工委副书记邓卓明说。

开县各级领导始终关注师德建设。井喷事故发生前几个月,开县历时一年的“万名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刚刚结束。这次活动强化了开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涌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模范人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开县教师共同的理念。开县教委主任姜伯成说:“我们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全县150万人民的广泛尊重。”

大灾之后,开县教职员工丝毫没有懈怠。他们用最快的时间清理校园、安排复课。如今,走进开县任何一所中小学,几乎都看不到两次灾害对教学造成的严重影响。高桥镇初中在井喷事故中,12名学生父母双亡。现在,这些学生已经走出心理阴影,有的考上了高中,有的仍在校学习。

姜伯成说:“两次灾害过后,只有三种人能进入现场。一是公安人员,二是防疫人员,再就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

井喷过后,开县教委组成9个小组,分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学校进行复课准备工作。为了弄明白重新引入校园的山泉是否可以饮用,他们买了很多活鲫鱼,观察鱼在这种水质中的生存状况。洪灾之后,又是老师们最早返回校园,自己动手清淤、消毒,开县汉丰中学学生回到整理好的学校中,发现洪灾前夹在课本中的钱、放在宿舍的衣服一点不少、一件不差。

“以前,我们只在书本上读到过‘舍生忘死’、‘舍己为人’这样的词,现在,我们知道自己身边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位被老师从洪水中救起的女生说。她说,她今年已经读高三了,老师们给她和同学们重新准备了复习资料。她正在抓紧时间学习,准备报考西南师范大学,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几个月来,开县优秀教师群体舍己为人的动人事迹不胫而走。今年11月2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作出《关于向重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

生死考验已经过去,老师们胜利了。只是现在,老师们感到了更多的责任。

“全国学开县,我们怎么办?”教委主任姜伯成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