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农业大学铸造创新精神

2004-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观浦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创新与实践:深扎厚土枝繁叶茂

人文积淀,伴随岁月迁移而内涵日益增厚;办学特色,在一代代人的追求与探索中更加鲜明。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农业大学,面向社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建校之初,郑广华教授把植物生理学成果

应用到农业生产,催生了新兴学科―――植物栽培生理学。余松烈教授与农民吃住在一起,指导学生教学实习,进行了20多项试验,孵化科研成果15项之多,首创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因此出席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国家级奖励。

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之路,道路越拓越宽。山东农大不断探索,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1993年学校完成的“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创造出获国家级奖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将其整合到人才培养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丰厚的沃土上,山东农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起“三结合”、“三层次”和“三段培养”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即突出教学与科研、生产 推广 、社会实践相结合;“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三段培养”即校内“基础阶段”、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的培养。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构筑起独具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园艺专业的“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加模块”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四位一体,两个循环”模式;农学专业实行校内―教学基地―农村教学基地“三段培养”模式等,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保证。

务实与开放:整合资源张扬特色

以开放思维催生崭新的办学模式,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绚丽的改革与发展之花

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奔赴地方,担任科技县、镇长、与地方联合承担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将科技成果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以科研提升教学水平,以科技服务带动实践教学。教师们带领学生带着优良品种和技术,为“三农”服务,丰富着实践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对实验内容整合的力度,对学时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课,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1997年,将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三门实验课,整合为一门单独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砍掉重复内容,合并相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最新化学实验技术,编写出版了《农科化学实验》教材。在教学方式上,改为由15人组成的小班上实验课,在部分实验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和综合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生产方案,参与生产管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撰写论文,培养其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动物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按动物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生产、科研、市场营销与技术服务的方向进行,锻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1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和省级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山东农大学生先后有200件作品300人次获得奖励。近4年来,有917人次参加学校科研课题120项,公开发表论文257篇。2003年本科生就业率高达98.2%,96%的用人单位称赞山东农大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强。

辐射与拓展:天广地阔群芳争妍

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农学、园艺等11个农林科实验站园,将“实习农场”改为“教学基地”,把教学基地建成“学生实习实践园、教师科学试验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站园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形成办学实体。三年来,先后有20多个专业的1.2万名学生,到站园进行实习和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招标等措施,吸引到基地的科研项目达100多项。

86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773个教学实习点,如繁花开放在山川与田野之间。教师们纷纷到基地挂职,进行科学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先后有100多名博士、教授深入山村草崮,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信息带到哪里;学生在哪里实习,学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就在哪里示范、推广与转化。通过参与科研和科技推广活动,拉近了与农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聘请来100多名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的科技创新顾问。科技文化艺术节、百名专家百场报告、新世纪论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农学、园艺等11个农林科实验站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课外实践计划。每年上万名学生参与送科技下乡和社会调查,进行科技推广服务。近三年来,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400期,培训农民2万人次,赶科技大集100多次,发放科技专刊和科技明白纸30多万份;走访1000多个农户,举办座谈会200多场,完成调查报告5万多篇。

通过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校连续18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造就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园艺专家李家文、植保专家王清和、小麦专家李晴祺、畜牧专家方国玺、玉米专家胡昌浩等为代表的知名老专家。在齐鲁之邦,山东农大的毕业生们活跃在科研院所、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第一线,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领军人物。去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园艺大会上,国内外有200多名华人参会,其中山东农大的毕业生就有50多人出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