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协调发展

2004-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视点”记者 王晓樱 本期策划 徐可 宋言荣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在资源环境、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地区差距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成

为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主题,全国3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就此焦点问题,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献计献策。

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全球环境问题岌岌可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提醒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专家刘东生在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人类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各种后果也悄然而至: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率增高;淡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而这些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问题,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他说:“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本届科协年会报告中则指出 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2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出现,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边建设边破坏,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接踵而至。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影响社会稳定,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由于遭遇绿色壁垒,欧盟仅在机电和家具领域提出的环保新要求,就使我国损失13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技术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出口的第一因素。

协调发展成为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根本任务。”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前言中坦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断提高自身才智的重要前提,科技工作者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应该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锋队。”在本届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周光召又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为经济服务工作、科普工作、科技工作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等四个方面。他认为,这些问题包括 在为经济服务工作中,重生产线和先进设备的引入,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片面理解科技,忽视了科学与技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忽视了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文化、哲学和建立科学人生观中的重要作用,也常常忽视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和科技自身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重视帮助群众改善物质生活,对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和落实得不够。在科技工作管理上,重科技立项和研究基地的硬件建设,轻学风、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倡导,开放流动和学科交叉不易实行,部门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仍然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在科技成果评价上,重近期论文数量,轻长远实际效果,重个人名次,轻团队贡献,使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分散单干、不愿协作。个别人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成果,败坏科技界的学术风气。他指出,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保持和谐、稳定的局面,达到快速、高效和健康发展的目的。所以科技工作中的不协调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会上,科技工作者们也都围绕着“协调发展”这一主题积极交流、讨论。解振华在此次科协年会上提交了题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如不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将无法承受污染负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认真分析了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在资源利用与生产过程、能源与生产技术、生态与环境这三方面的本质区别,认为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走以工业生态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杜新波建议 成立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公司,强化化集体土地使用经营制度,来提高我国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环境中的不协调问题,解振华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认为 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其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模式呈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特征,力求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他具体介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其实早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先后在广西贵港等6个生态工业园和辽宁、贵阳两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脱颖而出,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并向消费领域延伸。其中,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已建成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等3条生态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30%以上;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成闭合的生态工业链网络,甘蔗渣、废蜜糖等废弃物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已于今年9月正式颁布。早在1999年海南率先开展生态省建设,五年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三赢,还在全省创建了3800多个文明生态村,有人称之为“农村循环经济的雏形”。

在科协年会上,专家们还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宝贵建议。左铁镛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1、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要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2、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让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解振华指出:要使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必须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要建立限制、鼓励和惩罚等经济政策,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规范绿色产品的标识和市场,促进绿色消费的快速发展。

虽然循环经济已在我国开花,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正如周光召所说:“协调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根本任务。”协调发展,这将成为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