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图)

2004-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 我有话说

柯俊1917年生,浙江黄岩人。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从事合金中

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领导并亲自参加中国冶金材料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古学和历史学对了解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和它对人类的贡献,深刻认识自然、人类的发展及其历史的关系,预见我国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史为鉴,科技考古对古代遗址、古代气象、古代地理、人文条件以及遗物的科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古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虽然有丰富的文字记录,完全靠史书仍然是不够的。记载有的不全,有的是后人、外行人写的;有些是后来依靠传说追记的;有些是了解不深甚至肤浅、误解或错误的,往往需要对考古遗物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并结合考古研究得到的结果才能充分揭示其内涵,确定年代及史实。以冶金史为例,《越绝书》中有关欧冶子、干将、莫邪的某些事迹,只可能发生在东汉时代或西汉晚期。年代的确定是考古学中的关键。越王勾践剑的材料和工艺的鉴定,最早由复旦大学物理系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和材料史研究所一起进行,从表面研究、花纹识别、青铜合金成分以及钠钾玻璃的鉴定,使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其中包括加速器粒子激发射线的成分检测。事实表明,前沿科学已经成为考古鉴定和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其结论当时是唯一的,其研究成果和确定的史实对于增进和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进程有时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从公元前5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的2500年中,农业和钢铁是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其中钢铁又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它的作用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科技考古相结合才能加以说明。现在达到共识的是15世纪以前,中国独特的、唯一的、世界最早的生铁与生铁炼钢技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以至于现代文明的基础,也包括人口、中医中药的发展等等。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发展了利用生铁在液态下制钢的技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一技术发明的重要性在过去人类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下世纪全人类文明将进一步发展,无论怎样,制造业仍将以钢铁为物质基础。在对中国早期制铁炼钢技术及其对人类贡献的研究包括对全部锈蚀原始铁器的分析鉴定过程中,使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明的先进手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考古事业发展的今天,科技工作者与考古界要紧密结合,为考古学、历史学服务,作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结果,应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成果就是这种结合的光辉产物,也是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为历史科学、考古科学的发展奉献的动人范例。因此,科技考古和科学技术史研究必须重视与考古学者、历史学家的紧密结合,相互了解。有些工作需要使用现代化实验手段来完成,如利用带有文字的甲骨测年和古陶、瓷热释光测年,不仅需要对仪器原理、操作程序的了解,还需要对出土的过程条件,样品经历的环境污染,取样的方法条件等带来的干扰,与试验样品有关的古代和近代的工艺发展史具有较深入地了解,才能避免错误的判断。

要做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科技考古必须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习,更要在田野考古中学习。没有历史学、考古学,科技考古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鱼。科技考古是多学科综合技术的考古,各种方法互相配合。当然科技考古更需要历史界、考古界的支持指导,需要全国各个方面、各学科的支持。我们呼吁科技工作者为考古工作服务,为弘扬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贡献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