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愉快教育应是基础教育的主导方向

2004-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州大学附中 王呈伟 我有话说

时下人们对过去倡导的“愉快教育”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总觉得过失多多,仿佛走错了方向而悔恨交加。我觉得这样看待教育界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活动未免轻率,冲动有余,冷静不够。

反思过去没有错,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反思曾经走过的路。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教育界前辈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思考着走到现

在,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也应该思考着来审视自己面前正走着的路。万不能遇到困难时就怀疑脚下的路走错了,其实该怀疑的是走在路上的人们心态上是否出了问题。这就好比大家从不同的路走向一座山峰,感到疲惫的原因往往不是山峰距离我们太远,而是鞋里面的沙子让内心隐隐作痛――是否选择另外一条路会好走一些?以未来的不可知取代实践中摸索的经验,这是把学问的质疑变成了方向的置疑,结果是更加没有自信。我们应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落实赋予这种教学理念以新的时代意义,而不是轻率地否定它。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必须是使人产生愉悦,这个提法不错。当前的重点是让“愉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今天人们讨论这个话题,万不能简而化之,武而断之,最后抛而弃之;不能把“愉快教育”界定在表面的轻松和表层的娱乐上,施教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随着认知层次的提高,思维深度的加强,内心深处在付出劳动之后释放出快乐满足感,这就是受教育者在学习时感受到的教育愉悦。

“愉快教育”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同时,道德修养方面会多一些觉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知欲深,当愈以求知为悦;思考愈精,当愈以思考为乐。乐于做学问,乐于耐住寂寞。古人云:淡泊能明志,宁静可致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是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崇尚物质享受,时尚尊崇经济地位,教育一定要守住这块圣洁的土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拥有平和心境:甘愿成为一心读书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因为成为一名普通工作者和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或高级白领一样值得人们尊重,只是工种不同罢了。这样才会有求得社会发展的和谐。教育应为培养好的社会风气尽责,不应迎合世风去媚俗。爱因斯坦淡薄名利,世人仰慕;庄子“无路可走”仍拒绝楚王的高官厚禄,百代流芳。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事事紧张局促,更不能时时困在功利思想的包围之中不能自拔,其实人类的发展,真正能激励后人的只有精神财富,这些闪耀着光辉的思想构建了人类精神家园中认知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追求“愉快教育”,适宜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当今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要求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那么学校教育就不能囿于校园,应培养他们具备对社会的洞察和深邃的理性批判的能力,把学习课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了提高,内心就能产生愉悦;明天的自己将比今天有进步,内心就会充满期待;这种螺旋式的渐进提高就成了精神愉悦的积淀。否则,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很多门学科,又经常接受考试的检测,如果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点乐趣,而是处在一种重负的高压下与焦虑为伴,势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学生即便到了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压力,还是要让学生在竞技状态下调试出跃跃欲试的勇气和智慧,翻过眼前一座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看海,这样想,翻山的过程就拥有了愉悦。

“愉快教育”最终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但这不是终极目标;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那么承担责任、回报社会就成为人生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体现。这其实不必用忧患意识去激励,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去疏导。教师不要一味地盯着前面的目标鞭策着学生整天无比紧张,应冷静下来看看周围发生的事情,抬头看看世界。在媒体上不难看到这样的消息,中国的富豪对慈善事业远不如国外的富豪做得好,相反,在生活的奢侈和财富的浪费方面甚至超过西方的企业巨头。原因何在,就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表现方式不同,可能我们注重的只是个人的成功,关心的是自己在世界富豪榜上的排名,而不是成了富豪之后,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我们国家的希望工程建设还有待大量资金的注入,而盖茨刚刚为美国的慈善机构捐款200亿美元!他不是在忧患意识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但是我们真的感觉盖茨活得充满阳光。

歌德晚年在同友人交谈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读者,这就是人哪 这就是在快乐的感召下,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去润色每一天生活的人,他最终成为德国文学的奠基人,给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不问太多为什么,只是用心感悟工作中每一天的充实和快乐。用这种平和心态,他呼吸到了世上最洁净的空气,而留给世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愉快教育”并不排斥传统的忧患意识。当今社会竞争加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竞争更加严峻,这当然对学生的智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挑战,我们是要让学生有忧患意识,这是从民族生存战略角度升华出的紧迫感,但是我们的工作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更要以饱满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学校读书是应该享受到快乐的,学得知识快乐,锻炼身体是快乐,与同学交往是快乐,师生合作也是快乐,回到家里一家人享受这天伦之乐更是快乐,哪里能事事都忧心忡忡呢?只有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并努力创造快乐。

由此看来,过去提倡的“愉快教育”应该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补充和完善它。不要把“愉快教育”降低几个层面说成“让孩子免于暂时的苦恼而不得不面临将来巨大的苦难”;“它让儿童缺乏足够的智慧和素质,无法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竞争,可能成为未来的弱势群体。”这样的担心是很让人心惊的,倘若心惊带来的仅是对自己做法的怀疑和忧虑,那就没有丝毫价值。因为忧患和快乐本身都没有错,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因何而乐,因何而忧。忧患意识是学生应有的思想意识,它告诉人们要从忧患困扰的挤压下体现出人性的尊严和知性的力量去突破困境,这本身就是超越了忧患,应是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也许还会有人说,认知深刻会带来痛苦,痛苦就是忧患意识;但是我们认为,能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境界,本身也属于精神愉悦的范畴。学生从很小就学会了探究,自觉地注重探索过程,主动去寻求感悟,不奢求自己做每一件事一次就能有多深的意义或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以平常心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景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