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让老字号更加灿烂辉煌

2004-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我有话说

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的同仁堂至今已有335年的历史,在新的时代,这个中华老字号企业更加灿烂辉煌。“九五”以来,同仁堂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现年销售额50亿元,实现利税6亿多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资产总额已近63亿元,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开放经营的新格局,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

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集团。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殷顺海说:“同仁堂坚持不断改革,创新企业机制,使同仁堂基本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

“同仁堂模式”引活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仁堂还是一个年产值7000多万元、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小型企业,面临机制不活、资金短缺等一系列困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同仁堂贷款达几亿元,欠息几千万元,被银行定为“3B”级企业。为摆脱困境,同仁堂及时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剥离出部分绩优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募集资金3.52亿元。这关键的一步不仅实现了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带动了同仁堂人思维模式、管理理念、经营机制等一系列的变革。

国内上市成功后,同仁堂又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

至2003年末,集团公司母体已累计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得红利3.59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2.3亿元的156%。2004年9月同仁堂股份公司增资配股,仅经过7个交易日便完成填权。同仁堂科技公司2003年入选标普创业板指数,是五家权重最大的公司之一。至2003年末,同仁堂股份公司已累计从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得红利1.33亿元,相当于投资1亿元的133%。同仁堂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由1995年的70%下降为40%左右,企业信用由3B级企业变成3A级企业。

体制创新增活力

两次上市使大部分绩优资产脱离了母体,给母体带来了沉重的包袱。为此同仁堂集团在保证上市公司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一方面果断采取了“托管”措施,即将集团公司所属部分企业委托给两个上市公司管理,实现优势互补,并运用上市企业的管理机制改造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盘活了大约5亿元的存量资产,使集团整体实现脱困。其主要标志是:集团公司全部企业均已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全部实现了盈利;母体不靠两个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的投资回报仍可实现盈利;实际控制的资产规模已达63亿元。

目前,同仁堂从市场直接融资已达8亿多元,与海外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共有10家。今年10月,同仁堂又与几家跨国公司签订了6个投融资项目,总投资达4450万美元。销售网络连锁化管理是同仁堂建设现代经营机制的又一举措。目前,海内外已建有同仁堂分店86个,有43家已投入连锁运营,实行标识、价格、质量、配送、财务、计算机六项统一管理。

金字招牌照世界

1995年以来,同仁堂投入工装设备改造资金数亿元,特别是投资近6亿元的位于亦庄的两大生产基地,更具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基地建有8条符合GMP标准的生产线,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其中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GMP认证,为同仁堂产品进入英联邦市场奠定了基础。

目前,同仁堂研制出以国家一类新药塞隆风湿酒为代表的新药67个,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喷雾干燥技术、一步造粒技术、薄膜包衣工艺等先进技术设备已应用于制药生产,建立了领先的药理室、SPF级实验动物房、工艺制剂室、质量检测室,保证了高质量药品的大规模供应。2003年,同仁堂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720万美元,其中包括自有产品出口和海外来方加工产品出口。

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正在风风火火闯世界。殷顺海说:“同仁堂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是到2011年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利润达到13亿元,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