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奥数热”看中小学数学教育(图)

2004-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吴芳 策划:周迅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教育周刊》在五版新开辟的栏目《教授论教》从上期开始已经与读者见面了。本栏目的宗旨:让教育者谈教育事。我们将请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知名教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阐发新见,解疑释惑。也希望广大读者将需要了解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愿意作读者与教
授之间的桥梁,共同办好这个专栏。

教育周刊:据了解,奥数班最早是1985年开办的,北京数学会在北京办了第一所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当时人很少,就两三个班。开办奥数班主要是因为当时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我们国家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所以需要这种准备工作。但是现在,奥数班已经遍地开花,在北京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裘宗沪:我认为今天的奥数班学的东西太多,内容不胜其烦。有人认为越麻烦的事情越体现能力。比如说,你把一个绳子打了好多个节,然后再一个个解开,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嘛。数学还是要有巧劲儿的东西在里头。所以,我觉得奥数班应该去引导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现在报纸上登一些广告,说什么奥数班,什么名师授课之类,简直是夸大其词。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教育周刊:现在奥数班泛滥,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

裘宗沪:今天办奥数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观念上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就业形势的严峻。不过集中到一点就是升学。小学升学考名牌中学,以前要看总成绩,现在把数学成绩看得太重,所以奥数班就应运而生。小学生人多,办奥数班当然就有了市场,人多赚钱嘛。然后就是高中。教育部说:今年奥赛得奖的1000个可以推荐保送,不用高考,直接上大学了。这样一来,高中的奥数班也就产生了。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得快,现在学校多了,人们自然就追求名牌。我们今天走进了一个盲区,给学校排队,排名次。大学排名完全没有必要,但是这对家长们却是有作用的。有人说北京大学在世界上排60多位,清华是200多位,好多人就说以后让孩子考北大。

再就是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以前找工作可能还需要一些工作经验,现在是学历第一。所以,升学变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国家人多,现在高考招生一年招300多万,哪个国家能招这么多大学生?这就带来现实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大家必须为升学努力。

教育周刊:人人争入奥数班,您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

裘宗沪: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2000年的时候,国家教委说竞赛成绩不能同升学挂钩。但是,后来它又出了一个相反的规定,说竞赛成绩优异者可以保送上大学。这就不但产生了高中奥数班,也解放了小学奥数班。一些学校开始搞一个比赛,通过比赛挑选一些好的学生上中学,一个个奥数班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这样的活动跟补习班差不多,补习班不也是为了升学嘛。我总觉得这样做不是一个好现象。孩子们课余时间可以学一些东西,但是,我认为有三个原则要考虑:第一是有兴趣,第二是有余力,第三就是要自愿参加。

教育周刊:看来您对奥数班持一种不太赞同的态度,那您觉得奥数班对数理化学科的学习到底有没有一些作用呢?

裘宗沪:如果有负责任、水平较高的老师,孩子有兴趣、有余力,那还是有作用的。学习的内容是要选择的。好多东西是徒劳的,有时候,可能把孩子数学的兴趣都弄没了。本来就没兴趣,可是非要让他上这个班,还有些问题太难,所以就更不想学了。我曾经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要上奥数班,他说他妈妈告诉他:参加奥数班光荣。这也是社会的误解。

至于奥数班对教育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其实是看不出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往往看不出效果。我们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取得的成绩也是要慢慢积累的。为了某一个目的,突击学习,效果未必是好的。

教育周刊:那您认为数学奥林匹克应该怎样开展?

裘宗沪:补习班是为学习上比较差的人开设的。他们在学校没学好,课外找人补补。而奥数班应该定位于对少数好学生的活动。当然,我们也希望好学生还是适当多一点。现在我们还办了女子数学奥林匹克、西部奥林匹克,就是希望有更多对数学有兴趣的好学生。

另外,我认为拿奖意义也是有限的。第一次拿奖是一种突破,但是我们在国际奥林匹克很多次的成绩大概也只能说明两点:第一点,中国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第二点,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上有一点进步,仅此而已。提高中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的目的。

教育周刊:您觉得应该怎样开展中小学的数学教育?

裘宗沪:我觉得应该从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开始,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你不能给孩子们讲枯燥的东西。讲题目,一定要产生兴趣的题才有意思。对老师来讲,这也许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必须逐渐地争取完成。

说到教育,我总感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考试制度的原因,我们教育的内容太多太杂。太多太杂的东西肯定会影响效果的,弄得孩子不知所措,他们学了好多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觉得应该减少教学内容。特别是大学的内容放到中学来学一定要慎重。比如微积分,在大学能够学得很严格透彻,也能恰如其分,但是在中学只是一点皮毛,就可能做成夹生饭。

教育周刊:怎样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裘宗沪: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对数学理解得透彻点,思考也深刻点,那就应该指导他们善于思考,引入一些深的东西;而有的人就不能这样。

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会,针对的是你会不会的问题;什么叫素质教育?不但要会,还要好,做得很流畅。就像炒菜,把菜炒熟了就是会,菜做出来大家感到好吃,这就是本事。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不仅要会,还要会得好。

教育周刊:现在参加数学竞赛学生把数学当成了他们升学的一种工具,敲门砖,而刚刚辞世的陈省身先生为了数学的发展钻研一生。那您认为数学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裘宗沪:我觉得做数学是一种爱好。正因为是爱好,逐渐认识到能产生兴趣的东西,就越来越喜欢。像陈省身先生,他做几何的,所以他就在南开的家门口写上了“几何之家”。研究得深了,就越明白,人越弄得明白就越喜欢。

数学研究的时间是很长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觉得应该有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里面,要坚持。做数学是很辛苦的,但是里面也有很吸引人的地方。尽管很多做不出来的东西,但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出来。

就我们的活动来讲,培养坚持的东西缺少了点,但是也有一点。学生做题经常是做不出来的,但是坚持一下,你就能做出来。但是考试毕竟有时间的限制;对人生来讲,它也有时间的限制,但毕竟宽裕得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