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传统观念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4-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宁志新 我有话说

文化传统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沿传至今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物体的惯性相类似,可以影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当前发展区域经济和探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统筹发展”时,如何对待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观念,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文化传

统观念如何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中国又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长达二千多年的国家,封建思想与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还是一个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以流域来分,就有辽河文化、海河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珠江文化等。如以农业生产方式来分,则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内陆农耕文化、沿海海洋文化等。如以历史传统和行政区划来分,则有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和封建社会特别长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既有许多精华,又有不少糟粕。其“精华”,即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如崇尚忠孝节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吃苦耐劳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其“糟粕”,即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如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思想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障碍。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不仅自己不搞坑蒙拐骗,也痛恨他人言而无信、制假贩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别体谅国家,体谅别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地为国家、企业分担责任;平时尊老爱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致富之后往往不忘乡里邻居,能带领大家一同致富。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投资者放心,行商者舒心,打工者安心。

相反,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温州人借以致富、闯荡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头刀、剪刀、皮鞋刀、螺丝刀),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中不少人宁肯待业、失业,也不愿放下架子,去从事服务性工作。“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总是“唯官”、“唯上”,重官轻商,从而很难与外来客商及私营企业主真心相处,更谈不上热心为他们服务了。持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观念的人则不仅重男轻女,而且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他们往往走不出“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怪圈。总之,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事实上,已有不少地区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出纪念文集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经济越发展,这项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好。此外,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办好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大力宣传科学,反对迷信;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颂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鞭挞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为发展本地经济扫除精神障碍。

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反应是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不能远游在外。后来,这种观念逐渐演变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或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即由对父母的孝上升为对家乡故土的爱。这本是一种美德,无可厚非。不过,人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事物,不与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此言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作:“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这本无可厚非。后来,由这种观念又演化出“一碗水端平”、“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凡事有度,适可而止”等观念,均是值得称道的。不过,由“中庸之道”派生出来的“随大流”、“怕出头冒尖”、“不敢为人先”、“求稳怕乱”,以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观念,却是消极的,可以束缚人的手脚,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贫)而患不均”。此言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作:“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为“不均”比贫穷更让人担心,更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历次农民暴动,大都与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直接相关。因此,由这种观念发展而成的“均田”、“均税”、“等贵贱,均贫富”等平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进步意义,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不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外出,又缩手缩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干,勇于开拓,又不眷恋家乡,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也不嫉妒别人先富起来,而是想着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多年来,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反应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时代精神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内地的实践,揭示出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直至唐朝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其它任何地区,还创造出“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躺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上睡大觉,或自我陶醉,只会滋长惰性,早晚要被无情的历史所淘汰。

其二,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中国古代所创造的文化绚丽多彩,主要集中于六大古都周边地区,即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以杭州为中心的浙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中的北方地区虽然文物荟萃,但由于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带,封建政权的控制特别严,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的影响比较大,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比上述地区逊色得多,但由于天高皇帝远,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思想禁锢相对松弛,所以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的永嘉事功学派能在那里产生并发展起来,以重商趋利为特征的闽粤海商文化也能在那里形成并流传下来。所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可见,灿烂的文化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时下,中西部不少地区正在利用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正是人们所习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当仔细分析后则可以看出:搭台的文化,大多都是当地的风俗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茶酒文化等,很少涉及到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观念问题。因此,这些地区尽管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名特产品市场人头攒动,但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却仍不尽如人意,依然落后于东部地区。可见,中西部地区要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首先必须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于发展与进步的传统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特别是学习浙江温州人的那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敢闯天下的经商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既能做大又能做小、既能赚多又能赚少的经营之道,以打造适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