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拒绝虚情“假语”

2004-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军荣 我有话说

给一个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学生的评语是:“动作敏捷,手脚灵活”;给一个考试时老作弊,并且屡教不改的学生的评语是:“会利用良好的视力帮助自己的学习”,据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伤害学生。

教师的评语本是对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的总结,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以便认清自己,以便扬长避短,更

上一层楼。可现在的教师评语对学生来说竟成了虚情十足的“戏语”。看起来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尊重,看起来是爱护学生,但这种“爱护”对学生又有何益?对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错了就是错了,不好就是不好。这原则性的问题来不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它的刚性才会带来必要的警示和及时的改正。可现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竟将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华美的包装,以优美的姿态吸引别人的眼球,使不明真相的人(包括家长)误入“美丽的陷阱”而不知。

教师包装错误的做法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应“时”而生的。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可不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却错误地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高兴”,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让学生容易得高分,以致现在每门考试的总分越来越高;表现在评语上就是对学生采用“华美式”的语言进行表达。减少学生的挫折感是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操作路径。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无论学生对或错,都不作实质性评论,只是一连声的说“你很好!”“你很棒”。学生当时听了是觉得舒服,但长此以往,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难以磨灭的错觉――以为自己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就是乱说一气换来的也是一声声赞叹。无原则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不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具体显露。如果这是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还没什么,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做法已成了教育学生的普遍思维,已成了大范围流行的普遍通用公式。我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谁。这样对错误的故意“含糊”难道就是素质教育?难道就真的不伤害学生?退一步说,即使老是做到不伤害学生,但也只是看起来美,对学生来说,并没有真实的益处。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蜜糖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诚然,对一个人的错误直面或直接指出来,会让人不好受。不好受可能真是它的可贵之处,它起到的是醍醐灌顶的透心功效。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也真是此意。

教师评语的最终读者是学生本人,当学生看到教师对其错误的“包装说法”,他会作如何感想?能激发他上进吗?能激发他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吗?可能更多的会是不屑一顾、有恃无恐。错误不成为错误,以后照犯得了,反正老师又会给一个美丽的说辞。当然家长看了,也会雾里看花,以为自己的孩子很好。教育本是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的,现在家长一方也稀里糊涂,那家长又如何能正确教育呢?又如何同学校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呢?

一则好的评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给学生带来的是终身受益。而一则虚情十足的评语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时的满足,后遗症却不少。笔者希望教师应用“心”,用真诚去写好学生的评语。我们拒绝虚情十足的“假”评语、“甜”评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