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化建设要关注“三农”问题

2004-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谷 我有话说

据报道,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增长250亿公斤基本已成定局,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增加310元。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多位专家表示,信息化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农民增收入信息是关键

除今年外,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中央财经领导小

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市场和信息的不了解。陈锡文说:“这几年有一个口号提得非常响,叫做‘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但是怎么调整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是一个大问题。明明市场上一些农产品已经供过于求,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却没有办法得到准确、及时、全面、权威性的市场信息,因此他的调整非常盲目。往往是张家看着李家的调整之后也去种,结果头一年生产这种农作物挣钱,第二年就不挣钱了。所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信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点。”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陈锡文向来自全国的信息化工作者讲了一个他在美国农场的亲身体会,引起了全体听众的共鸣。美国农场应用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指导农业种植,效果显著,目前,这在我国还没有实现。

46%的农技员没受过培训

信息化如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教授认为,关键是如何使7亿农民转变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陈锡文说:“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有100万人,拥有本科学历的只占4%,有4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这样一支队伍在帮助农民,你想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日前举行的“2004中国IT用户年会”上,杨学山表示,要促进农民向新型劳动者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手段难以奏效,需要有新的途径和方式。信息化除了提供市场信息、普及养殖和种植等农业科技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杨学山表示,千万不能忘记我国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矛盾,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信息化无论是技术、产业还是应用的发展,都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这正是我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还不能把计算机网络作为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方式的原因。因为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农民,绝大多数还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计算机,更没有亲手用过计算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产业互动缺少“临门一脚”

在谈到农业与信息化的关系时,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方瑜呼吁:“农业信息化需要信息产业界的理解和支持。”他希望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鼓励和促进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网结合,企业要研发适合农村现状的信息产品,让农民“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务企业要大力开展农村生产经营者切实需要的个性化服务。

陈锡文表示,要实现像美国农场那样的信息化耕作,所需的技术手段和人才我国都有,关键就在于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他认为,从现状来看,信息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原始的产业,仍然受着计划经济对传统体制的束缚,这是信息产业难以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难以推广到农村去的原因。

陈锡文说,去年我国农村每100个家庭所拥有的普通电话不到50部,移动电话是23部,分别相当于去年城镇拥有量的五成和三成。如果农村拥有的电话机能够达到去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可以创造1.1亿部普通电话市场和1.5亿部移动电话市场。他说:“必须要看到不仅仅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如果农民能够采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产业的推动也是惊人的。”

杨学山表示,今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突出的进展,是在促进信息和农民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之后取得的,这些创新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