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懂孩子们的自尊心

2004-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许林贵 全晓书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长久以来,“玉不琢不成器”是中国人教育孩子雷打不动的信条。然而,此间专家提醒学校和家长 “琢玉”也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

今年是联合国大会宣布“联合国人权教育十年”的第十个年头。但是,至今,中国中小学不尊重学生权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23日在京参加“人权

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的人权专家刘文宗说,中小学教师――这些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自身人权意识薄弱是侵权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周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6名初二女生因上课迟到、与老师闹情绪遭体罚后集体出走,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

“像这样的体罚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里还相当普遍”,曾对学生人权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李启民说,“同时,近两年来我们发现变相体罚有上升的势头。”媒体的披露印证了他的说法。本月,沈阳市某小学五年级一些学生上课时大声说笑,被校方斥为“一群败类”,班主任更让每位学生以“败类”为题写一篇900字的作文。

变相体罚――歧视、辱骂、挖苦学生,侵犯学生隐私等行为被一些媒体称为“心罚”。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宏毅指出,“心罚”和体罚一样都是对学生基本人权的侵犯,而且“心灵上的打击往往对学生伤害更深。”

刘文宗说,老师恨铁不成钢,经意或不经意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是“唯分数至上”的观念惹的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学校为了争升学率,置教育部的禁令于不顾,依分数把学生分为“火箭班”、“快班”、“平班”、“慢班”;甚至在一个班内,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分开坐,好学生备受宠爱,差学生则受到冷落、轻视。

张宏毅说 “虽然学界对学校是否应该按分数排班、排名还有争议,但如果发展到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就无疑是对未成年人人权的侵犯。这些现象折射出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权教育才刚刚起步,很多人的人权意识还不强。”

李启民指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也通常被漠视。老师和家长认为 小孩子“小小年纪”有什么可保密的 有什么不能让老师知道的 由此发生的老师“好心”私拆学生个人信件、“无意”公开学生家庭背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中国人权研究会介绍,公务员和在校学生是中国开展人权教育的两大目标人群。人权研究会正在与教育部协商,争取不久的将来在大学、甚至中小学开设人权课。

“首先就要给老师开人权课,要不怎么能教学生呢 ”张宏毅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