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产量跌滑:白酒业日薄西山?

2004-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我有话说

数字之“错”

我国白酒产销量逐年下降,产量由1996年的801万吨下降到去年的400万吨。有人由此认为:白酒业日薄西山,已成“夕阳产业”。

白酒专家刘锦林认为,白酒产量下滑是事实,但“夕阳行业”的论断不确切。

刘锦林解释:1992年以前,白酒业的统计口径是按

生产企业把生产的白酒全部折合成65度来计算。1993年起改为把散酒的流通折合成60度计量计价,其他的瓶装酒按照商品量进行统计。按此口径,1996年白酒产量为801万吨。1998年后,统计口径又一次发生变化,即白酒年产值500万以下的企业不再进行统计。

刘锦林说,我国年产量500万吨以下的白酒企业多、小且散,按此统计,势必给人造成一种白酒业已成强弩之末的错觉。

白酒专家刘员说,近年白酒业逐步规模化,产品逐步低度化,消费需求趋稳。考虑到我国传统和农村消费,如政策不变,我国白酒产销量将保持稳定,白酒业不会成为“夕阳产业”。

行业之危

但是,对中国白酒业来说,总量过剩、分散竞争、份额减少等困难依旧存在。

我国白酒消费群大约3亿人,但年均实际消费量逐年下滑,而其他饮料的兴起又造成了较强的需求转移。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洋白酒的关税将由此前的65%下调到2005年的10%,必然给中国白酒业带来强烈冲击。

由于传统技术含量较低和替代技术的产生,造成产业壁垒下降,许多中小型白酒生产厂家应运而生,造成37000多家白酒企业恶性竞争的局面。

白酒是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2001年,国家规定按每斤白酒0.5元征收从量税,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

根据白酒“十五”和2015年规划,白酒工业向“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方向调整。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白酒产量为450万吨,人均消费白酒量为3.93公斤左右,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占总产量60%,采用液态法或固、液结合等新工艺生产的白酒占75%。

因此,行业突破迫在眉睫。

突破之法

白酒专家沈怡方认为,白酒生产应在三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重视白酒生产工艺的基础研究。过去,酸、糖、水、酒的中间分析、应用气相色谱仪的香气分析和细菌发酵等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但至今除浓香型与清香型的主体香成分比较明确外,其余香型酒的主体香成分仍不太清楚,其中浓香型里各种流派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晰。这是尚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结合。近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白酒中。除生产管理外,微机应用于酒库管理、勾兑、蒸馏控制、制曲室内温湿度的控制、评酒等方面也初见成效,但尚需扩大应用范围。

三是是否应该考虑以发酵饮料为主体生产白酒的研究工作,这可能是调整白酒产品结构的一个方向。专家建议,应当正确认识白酒的地位与作用,强化专卖管理、市场准入制和标准管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