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色韶山红了韶山人

2004-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陈冠军 何浪 我有话说

韶山写生一名画师在韶山进行绘画写生。湖南韶山因是伟人故乡而名闻遐迩。改革开放后,韶山人开始

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从贫困走向富裕。2003年,韶山村人均收入达5280元,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超过3000元,远远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悠悠湘江,流绿淌翠。早在20万年前,湘江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湘江中游西岸40公里处,有一座灵秀的山峰,因古代舜帝南巡时在此峰演奏韶乐教化苗民而名韶峰。11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诞生在韶峰之麓的湘潭县韶山冲。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撒播革命火种。随后,湘潭相继成立了银田、城前、凤音、炭塘子等中共支部,境内的行业工会、农民协会均非常活跃。1927年元月,毛泽东再度回湘潭考察农民运动,把革命的圣火从韶山引向井冈山,燃遍全中国。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湘潭成了革命运动的中心。从这里走出的许多革命先驱,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同志一家就先后有杨开慧、毛岸英、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六位亲人英勇捐躯。还有黄公略、毛福轩、彭璜、罗学瓒、杨昭植、沈春农、杨门七雄……等等,仅土地革命时期,湘潭就有近2000名共产党员为人类解放流尽了自己的鲜血。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巍巍韶峰。绿波荡漾的湘江,见证了湘潭这段光荣的历史,承载着革命的轻舟奔腾不息地流淌。

“以前的韶山,是韶峰底下一个偏远贫瘠的穷山沟,1994年韶山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小康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280元。”谈起韶山的变化,中共十六大代表、韶山乡党委副书记、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带给韶山人们的不仅仅是自豪和荣耀,更多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韶山村人走出狭隘的农耕圈子,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经商、办企业、搞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规模养殖,迅速告别了贫穷,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们的致富完全是沾了毛主席的光。”著名的“毛家饭店”老板汤瑞仁搏击商海,事业蒸蒸日上。现在,她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设了82家连锁店,去年上缴国家税收就达3200多万元,今年可达3600万元。

和毛利、汤瑞仁一样,许许多多的韶山人勇闯市场,收获丰厚。而韶山市委、市政府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更使韶山的群众受益匪浅。

近年来,韶山市以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为契机,加快韶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投入6亿多元实施了包括环线建设、故居环境复原、铜像广场扩展、纪念馆提质改造等9大建设工程。如今,韶山已发展成以毛主席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滴水洞、韶峰、黑石寨等自然风光为基础,集瞻仰、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胜地,日接待游客能力也由3年前的4000多人增加到10000人左右,每年的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受旅游业的带动,韶山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现在,全市已有工业企业600多家,形成了兽药、建材、电器、食品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全市的民营企业达5400家,年产值达18亿多元。去年,仅有10万人口的韶山市,GDP总值达1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00万元。全市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4077元。韶山市还成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