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的新进展

2005-0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严咸荣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道德遗产有着5000年的丰厚积淀,可以说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一书作者李承贵

,紧紧抓住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在明清之际开始瓦解这条主线,条分缕析,使人拍案叫绝,令人折服。

关于中国传统道德问题的阐述、诠释、批判的继承和弘扬的学术著作已经叠床架屋,不胜枚举。但对这一问题进行总体概括,全方位、多视角、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的著作却不多见。这部著作以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为研究对象,沿着传统道德价值的本体根据、传统道德价值的表达形式和传统道德价值的实施途径三个方向展开,充分论证了中国传统道德本体的双重性,一为“天”或“天命”是外倾之源,一为“心”或“心性”是内倾之源。中国传统道德价值是怎样通过不同道德范畴表现出来。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对象化又是如何借助礼俗、法制、学校、智识等途径实现的,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发生、演变和转型的过程。作者将历史发展顺序的经线和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纬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层层推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既有贯通历史的纵线脉络,又有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横面理论剖析,清晰而准确地勾勒出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嬗变的完整轨迹。反映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功底和建构长篇巨制的驾驭能力。可以说这是一部起点高、难度大、观点新、具有创造性科学思维、开辟了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新进展的力作。

这部书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转型研究,揭示了传统道德在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探讨了传统道德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为现代社会建设符合人性的道德提供了某些参考。

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重大的、迫切的、大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所谓“信仰危机”曾一度困扰着人们。有人忧心忡忡,迷惑不解,有人惊慌失措,甚而感到前途迷茫。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存在的根据。这正如明清之际由于社会商业化加重,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开始瓦解一样。只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际遇,这种瓦解和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一直持续至今。可见信仰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了这一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适应罢了,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只要我们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在继承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崭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一定会逐步建立起来,种种疑虑都是不必要的。

其次,自18世纪以来,全球都面临着道德危机。许多西方哲人和思想家们都把目光注视着中国,认为开掘中国传统道德智慧,以中国传统道德智慧解决当今人类的难题已成为一条主线。儒家的“取财有道”、“孝慈仁爱”、“忠恕宽济”、“温良恭俭让”等得到了普遍的追认和赞同,认为是疗治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的药石良方,成为化解现代人际矛盾从而促使人们在感情上走向统一的桥梁。

中国传统德性智慧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连续性,又有包容性。作者对中国传统德性智慧进行了一番严谨系统的考察,分析和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使其闪耀出夺目的光华,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希望作者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建树,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

《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李承贵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