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

2005-0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祯云 钟福国 我有话说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22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这些民族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往往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少,环境相对封闭等原因,至今教育

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如何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入新世纪,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这项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关心支持下,从2000年夏天开始,国家民委组织了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调研队伍,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提出的不少意见和建议,被国家有关方面采纳。例如,国家“十五”计划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任务提了出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照顾,促进其加快发展;国家民委还专门成立了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研究决定有关重要问题和事项;认真落实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政策,争取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全国民委系统“十五”期间经济工作规划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教育方面,2002年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就强调,“要特别重视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使民族地区教育与东、中部地区教育实现协调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在民族地区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把中央财政扶持教育的重点向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边远农牧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以及发展落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倾斜。”

笔者因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在实地调查和研究当中对人口较少民族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加大了倾斜力度,特别是一、二期义教工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纾解了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设施极端短缺的压力。正在和即将实施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教师培训项目”、“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也将对西部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笔者调查的民族中,有三个就属于人口较少民族,这三个民族的聚居区在上述项目实施后基础教育软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来说,中小学的新教学楼基本上都是近些年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建成的;大部分学校都配置了数量不等的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师资数量有所增加,教师们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多了;教师的工资基本有保障。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适龄儿童入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当地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就教育方面而言,笔者有同样的体会。就笔者所调查的这几个民族而言,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师资数量相对于实际的教育教学需要有较大差距;三是入学率逐渐提高,但巩固率比较差,学生辍学情况较为严重;四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既有设备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所在地区的大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底子薄,基础差,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二是家庭经济困难,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入学率与巩固率的提高;三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级财政的教育投入能力相当有限;四是教师质量偏低,培训机会少,信息闭塞,一方面阻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五是高校收费与现行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在国家非常重视而且已经出台不少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如何逐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让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能够更快地发展,笔者认为,一个首要的工作是各地各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深刻认识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有政策以及已经开始实施的措施。比如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民族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也不便利,建立寄宿制学校对于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儿童上学条件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笔者在调查中就了解到不少小学生每天得走30多公里山路去上学,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孩子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像贫困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补贴问题、学生的饮食问题、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等等,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国家不可能制定具体的措施而需要地方因地制宜。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基建、设备配套方面予以倾斜,多一些专项资金,减少配套资金。同时要理顺专项资金的拨付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做到专款专用。因为这些地区相当一部分是贫困地区甚至属于国扶重点贫困县,地方财政长期入不敷出,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发达地区相比更为重要。第二,各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理顺关系,明晰责任,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利用。第三,地方政府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和引进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党校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当地人民的生产技能,丰富致富手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的扫盲工作只重视识字教育,群众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五,加强中小学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引进专业教师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在笔者调查的很多学校,由于经费问题,学校缺乏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师们也缺乏相应的培训,没人会操作,结果电脑被作为学校的贵重物品保护了起来。第六,针对这些地区入学率和巩固率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当地群众家庭经济困难,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想办法减免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应多方联系社会资金,扩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