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新曲唱神州

2005-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邱红杰 我有话说

一组数字反映着中国电影正在出现的变化:

近3年来,电影年产量从100部、140部跃升到2004年212部,创下历史新高;

连续3年,我国电影市场单片最高票房桂冠由国产影片赢得,改变了美国电影连续多年占据票房榜首的历史局面;

2004年,国内电影票房突破15亿元,国产影片份额占一半以上。在此基

础上,电影主业综合收入也从2003年的22亿元跃升到2004年的36亿元;

与此同时,国产影片开始走向海外主流市场,创造出票房佳绩,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说,电影产量的历史性突破、电影质量的迅速提高、电影综合效益的显著增长,电影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电影界结出了丰硕成果,显示出产业政策在电影界产生的巨大活力。

降低市场门槛营造竞争格局

近两年,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电影经营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减少了政府审批程序,拓宽了电影融资渠道,打破了市场垄断和行政性壁垒,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2004年我国电影故事片生产总量达到212部,其中国有制片厂出品的影片30部,而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已经占据80%以上,彻底改变了国有电影单位艰苦支撑国产电影生产局面的历史困境。

在电影发行领域,民营公司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社会资金、民营资金组建的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现在已达30家。新画面公司、华谊兄弟公司和博纳公司全年发行总额已占全国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

2004年,中国电影业允许海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共同组建影视投资公司,引起广泛关注。

创新体制机制国企重组上阵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作为老牌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一年多来发生了旧貌新颜的转变。目前,其旗下5个制片分公司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同时,在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技术、后电影开发等方面还成立了多家股份制公司,形成规模化竞争格局。

据电影局介绍,随着电影的行业性垄断和地域性封闭的打破,很多像中影这样的国有电影企业开始居安思危,在搞活运营机制上下工夫,以崭新形象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包括中影在内,全国已先后组建了7个电影制片集团公司。

经过自身重塑,国有电影企业在市场中焕发出蓬勃生机。2004年,中影集团公司融资4亿多元,投产影片52部。中影参股、控股的7条院线,已占到全国电影市场份额的35%。中影与索尼联合成立的华龙索尼影视公司成立后,将电影技术开发业务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上影、长影、西影也在企业转制中呈现出旺盛活力,有的正在筹备上市。

2004年,山西电影制片厂、云南昆明电影公司、辽宁大连市电影公司等部分国有中小型电影单位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又往前迈进了一步,逐步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从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

转变管理观念职能重新定位

2004年初,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各级电影管理部门强化了“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能。

随着观念的转变,电影主管部门开始把打破行政壁垒,疏通发行渠道,建立健全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平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近两年,电影的行政层级式的发行体制逐渐被院线制取代,多渠道多院线的竞争格局取代了单一的发行渠道,由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取代了以影院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2004年,全国各院线票房收入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

为推动国产影片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广电总局每年拨专款资助影片走出国门,近两年先后在20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中国电影展。

2004年广电总局加大了对少年儿童电影、农村电影等带有公益性质的电影事业的扶持力度,在广大农村观众中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据新华社1月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