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沂蒙热土:“红色文化”催生“创新动力”

2005-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山高水长、乳甜枣香,坚定的信仰、红色的品格……八百里沂蒙山,在战争年代用血与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完成了彪炳千秋的“红色塑造”。

凭借蕴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时惧进的沂蒙山人尽情发挥着“红色优势”,以“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热情与干劲”,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红色品牌”点燃“发展亮点”

在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中,野店镇的“六姐妹”组织乡亲,为部队烙煎饼,洗军衣,救伤员,名字传遍中华大地。几年前,女工吴楠与年迈的“六姐妹”商量,为自烙的煎饼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沂蒙六姐妹煎饼”,很快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沂蒙煎饼在市场上叫响。今非昔比的煎饼,有几十个品种,不仅配方改进了,制作工艺也有创新,色泽美,口感好。借助特有的“红色”包装,一炮打响,远销海内外,形成批量规模,供不应求,成为出口创汇大户。

在沂河岸边,最早做布鞋生意的郭风兰,战争年代奶奶和母亲积极支前,做过大量“拥军鞋”。她最初投向市场的布鞋是母亲教着做的,白底黑帮,完全是当年“支前鞋”的式样。这种布鞋一投入市场,生意非常红火。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沂水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鞋作坊,男女老少都会做鞋。现在占地800亩的“布鞋城”悄然崛起,有282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元。同时,布鞋产业拉动起区域经济,相关产业一片兴旺 织布厂、线绳厂、橡胶厂、纸箱厂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红色景点”激发“人文情怀”

沂蒙山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灿烂。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驻地,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全歼国民党74师战地孟良崮、红嫂纪念馆、苍山暴动的地点文峰山、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突围纪念地等众多“红色景点”。

以“红色情怀”为主题,临沂市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大旅游,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红色”旅游线。将当年八路军115师转战沂蒙的路线规划为红色旅游圈,开辟了战工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28个景点串成的红色旅游线,与蒙山沂水的优美风光融为一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景点”牵动人们的滚烫情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为挖掘红色文化,临沂市成立了沂蒙精神研讨会,邀请全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井冈山、太行山等老区代表进行研讨。海内外作家、画家、书法家、文化工作者也云集于此,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临沂市不断开发建设“红色景点”,孟良崮开发项目以“山上战争包装,山下场景再现”为思路,真实再现孟良崮战役壮阔的历史画面。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红色歌曲联唱以淳朴豁达的情怀、高亢激越的情怀,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据介绍,2004年这里接待国内外游客9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9亿元。目前全市A级旅游区达14处,星级饭店22家,旅行社52家。近日,临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红色精髓”启动“创新思维”

“红色文化的精髓是开拓与创新”,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要借助红色文化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红色文化”的滋润下,临沂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与创新。20年前,沂蒙山人连在街上卖山货都张不开嘴,如今人人言商从商,先后崛起了36个专业批发市场,每天有30多万名各地客商云集于此,年交易额达400多亿元,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批发城。当地有30多万人从事为市场服务的餐饮、运输业,带动的加工业形成了51个专业乡镇、1300多个专业村。

敢闯敢干,面对国际市场,临沂市在苍山县建起了全国首家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与监控中心,发展无公害蔬菜35万亩,各类蔬菜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使用绿色蔬菜食品标志的产品达6大类40多个品牌。孟良崮山下的蒙阴县,瞄准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经济”,先后建成全国果品强县、全国长毛兔之乡、全国纺织基地县、全国密桃之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为使新兴的商业文化和革命文化和谐共存,临沂进行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研究和新的城市规划。新临沂城以沂河为轴、沿河而建,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目标的澳龙、香江、华药等现代物流城和临沂大学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一个融人文、自然、历史于一体,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和谐发展的新临沂正在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