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除农村信息贫困

2005-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爱云 我有话说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城市重、农村轻的趋势。由于农村信息化成本高,普及率低,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消除广大农村的信息贫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在某种意义上,信息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是经济繁荣的催化剂。谁首先得到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

准确的市场信息,谁就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可能走在前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很不平衡,突出反映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差距。缩小信息差距是中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我国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十分悬殊,且呈现扩大趋势。1990年城市电话普及率为1.78%,而农村为0.17%,相差1.61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城市电话普及率为27.04%,而农村仅为1.08%,相差25.96个百分点。此外,农村电话资费高于城市。移动电话和因特网城乡比重差距更大。2002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有电脑20.63台,而农村几近于无。目前我国网民中只有0.3%是农民。

根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定义,贫困是对人类权力的剥夺。由此可以引发出对信息贫困的定义,是指那些没有条件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人们,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

农村信息贫困原因剖析

农民中的很多人文化素质不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2)统计,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7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9.65%,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63%。至2002年,农村高中在校生人数只有全国高中在校生人数的11.08%。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直接导致信息意识薄弱和利用信息能力低下。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的意义

消除信息贫困,实现农村地区信息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业技术信息的开发可使人们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信息和知识在农村地区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是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二是能够通过农业科技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农村地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农村地区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销售成本,有效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与农业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在我国,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以及农业企业的组织方式也因此变得更加快捷和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可以大大改善山区生产和投资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村村务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山区社会经济实现后发跨越式发展,山区信息化是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缩小差距,提高山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