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桥发现

2005-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山 我有话说
在中国古代,历来有“鉴古知今”的说法。借鉴历史上的得失成败,吸取其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历代从政的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其实,不论古今中外,一般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往往对于历史学都予以一定的重视。这是因为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历史智慧的继承,有助于他们的政治实践,能够为比较准确的政治预见、比较稳重的政治
导向、比较成功的政治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作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以及有关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研究生研究型教材的《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一书,对于有心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一书分为“思想篇”、“实践篇”和“制度篇”。“思想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主导思想、政治原则。对于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以及其他学派如墨家、名家、杂家、纵横家的治国思想分别进行了历史文化的分析。“实践篇”概要总结了历朝治国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王朝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盛衰变化,有认真的历史比较和深刻的历史说明。对于历代变法改革的意义、治国策略的精华和名君名臣的表现,也做了必要的提示。“制度篇”探讨了中国古代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以及相应的管理结构的建设和调整。通过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选官制度、财政制度、赋税制度等多方面的历史回顾,可以使读者得到必要的历史知识。

该书主编纪宝成教授在序言中写道,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纵向借鉴,从历史中学”,“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拿来主义’、‘摸着石头过河’似乎多些,但很少青睐我们祖先留下的思想宝库和治世经验。可不可能在我们拄着借来的拐杖、摸着石头过河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千百年前的古桥就在不远处立着呢?”说起中国古代的“治国”史,鲁迅曾经有过尖锐的批判。他说,读史可以“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千百年来,在黑暗面的对立的一方,始终有对专制政治批评、抵制、抗争的历史表现。另外,就行政的操作层面、管理的技术层面来说,历代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为后人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称此为“一座宝藏”,并不是夸张言辞。

据说晋代著名的兰亭,有石桥残柱败坏泥土之中,以致苔迹斑驳。有人收藏保护,后来转致陆羽手中。唐代诗人僧皎然为此作《兰亭古桥石柱赞》,其中写道:“古桥石柱,亭亭殊类。浑璞?玢,乱钱苍翠。遗在兰渚,迁于客位。云状未销,水痕犹溃。在物颇重,则人无弃。”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也因为有其文化价值,同样“在物颇重,则人无弃”。人们宝爱这种残石,自然不是为了简单地怀念古桥的“云状”或者欣赏古桥的“水痕”,而是期望通过对古桥的勘定,探寻过河的路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