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建“时装之都”该走什么路

2005-0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周骅 本期策划:王保纯 徐华西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陆昊(北京市副市长)
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简婴(江苏雅鹿高级职业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缘起

北京市政府近日宣布,北京将于2010年建成具有文化内涵

、科技领先、引导时尚的世界“时装之都”。这一宣布,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北京要建怎样的“时装之都”,“时装之都”怎么建,一系列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讨论。

北京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几年前,上海市政府提出了要建世界“时尚之都”,北京现在提出要创建世界“时装之都”。相比之下,北京有何优势?

陆昊: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是国际交流中心,驻有世界各国的外交使团和外商代表处,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国际影响力。北京也是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特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高于其他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更是全国信息中心,国内外各种信息最为密集。这些都为北京建世界“时装之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市场优势和影响力看,北京的消费结构对全国内陆地区的服装流行趋势和消费方式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从产业基础说,2003年末,全市各类服装纺织企业上千家,工业总产值超过130亿元。一批服装品牌,尤其是女装品牌在全国较有影响力,如白领、爱慕、滕氏、婷美、李宁、雪莲、绅士、派克兰帝、顺美、威克多等,品牌集聚效应明显。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时尚氛围,使北京成为著名服装品牌的聚集地。北京悠久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吸纳外来文化的意识,为北京时装产业发展营造了现代、前卫的时尚氛围。每年在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全国40%的服装传媒集中在北京,日益发展的会展业和服装传媒业为北京服装时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刘元风:“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为提升北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装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北京充分显示了这三种因素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在文化和人文资源方面其优势尤为突出,北京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服装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集中,拥有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的北京服装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等全国性机构,为北京服装产业的人才培养、设计研发、学术交流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北京、上海应扬长避短突出各自特色

记者:在一般人印象中,上海的时尚氛围更浓、商业运作更好,更有优势。北京创建“时装之都”,应采取什么策略,体现什么特色?

吴简婴:北京近几年服装业发展很快,但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时装之都”需要市场说话。上海的时尚氛围、商业氛围比北京浓,这不仅表现在上海商业繁荣,还表现在人们的着装上,更表现在一种更为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普遍的审美趣味。

“时装之都”也不在于看一个城市的世界顶级品牌有多少,而是看城市整体的消费意识和水准。这一点,北京跟上海差距较大。整个社会对时尚的感觉,即公众的审美水平也不如上海,这是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北京的时装展会水平全国最高,但“时装之都”不能仅靠展会,更多的是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创建“时装之都”需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标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刘元风:上海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要创建“时尚之都”,并将服装列为城市支柱型产业,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很大。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为上海营造出良好的时尚氛围和商贸环境。应该说,北京和上海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地域跨度大,民族民俗文化丰富,不同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可以有两个时装中心,上海的“时尚之都”以商业运作为主,北京的“时装之都”以文化信息为主,依托首都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运作,将北京建成时装文化中心、服装信息中心、时装设计中心、时装发布中心、服装咨询中心、服装会展中心和服装商贸中心。引导时装和时尚的流行与审美取向,打造服装知名品牌,加大服装产业的文化整合和合理布局,提升服装文化和服装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北京、上海应利用各自优势,互动互补,突出不同特色。

北京如何创建世界“时装之都”

记者:北京采用了哪些具体办法?

陆昊:首先要建立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协调机制。目前,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已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及北京市服装纺织行业协会联合参与,形成北京世界“时装之都”建设协调机制。发挥人才优势,推进技术进步,建设“北京国际时装设计研发中心”,加强服装面料、工艺、款式的研发和设计,增强服装业技术创新能力。要以时装设计为核心,服装文化为底蕴,品牌营销为特色,产业链为纽带,使之成为行业信息集散、精品贸易展示、人才交流培训及行业咨询服务的平台。强化北京时装会展中心的地位,推动服装设计、文化交流、时尚展示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为了与日益增多的国际时装会展形势相适应,中国贸促会将在北京建成新中国国际会展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一期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调整优化服装商业布局,打造不同特色的品牌街区,对主要商业街区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培育北京品牌,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发挥名牌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吴简婴:流行趋势的发布必须对市场有指导、引导作用,目前北京发布的流行趋势作用不大,需要加强。这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对全世界的时尚、时装信息都要迅速把握,这样才能对企业和市场有指导作用。

刘元风:创建世界“时装之都”决不只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事情,需要全北京市每一位市民的努力。时装是艺术和科技有序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和层面,人们文化性的、精神性的消费将悄然而至,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主流。现在,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正脱离原有模式,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在法国,时装与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摄影和舞蹈七种艺术并列为第八艺术;在英国,将建筑设计、时装设计、广告设计、电影、音乐、表演、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确定为创意产业。从世界经济形态发展的趋势来讲,时尚产业、创意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因此,创建世界“时装之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在时装本身,而是以时装业来带动相关的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寻求共同的、和谐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