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2005-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华 牛宏泰 我有话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已全面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高等学校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以及

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做出应有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定位和目标

中国的大学,目前呈现出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凸现各自的办学特色,二是走产学研紧密结合道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格局大调整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各高等学校面临着重新确立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争夺教育资源、抢占教育市场、在全国高等教育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的严峻形势,如何重新准确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大课题。面对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明确目标,突出办学特色,保持学校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1999年由两所高校和五所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一所新型大学。如何重新准确定位就成了摆在新学校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首要任务。四年多来,就学校办学定位先后出现了从“以农林水为主的多学科教学型大学”、“以农林水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农林水学科为主的,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到“以农林水学科为主高水平大学”的热烈讨论。经过对四年多来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问题大讨论的认真总结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办学定位是:农林水学科优势突出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的发展必须突出“个性”

世界高等教育演进的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所成功的、一流的大学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没有特色的大学,必然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调整、合并、扩招等一系列改革后,在规模、数量、结构、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顺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发展的转型。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市场化配置的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为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考验,必须发挥优势,凝练学科,汇聚队伍,构筑基地,凸现特色,坚持创新,选择更加符合时代、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特色战略。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特征并得到社会认可的风格特点,是学校独特办学模式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突出表现。我校之所以确定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就是因为我校具有与一般高校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西北农学院的成立乃至十大科技、教育单位的衍生,使杨凌成为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城”。教育单位和科研机构之间,以农林水相关领域研究为共同基础,大专院校以教学、科研见长,科研单位则以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相生。学校具有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最佳环境,70多年始终置校于农村之中这一独特地理环境,使学校拥有研究农林水科学的“天然试验田”。在这样的“试验田”里,学校科教人员以及学生均能抬头见农民、举步观农田,可以直接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推广示范,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的形成。

    产学研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目前,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学校组建5年多来的探索实践证明,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成为学校最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成为指导我校创办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践的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与科研分离、产学研脱节的状况,使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格局,实现了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目标。

合校后,学校按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完成了教育、科研两大体系的实质性整合。全校科教人员由教学、科研和推广三类人员组成,这也是我们与国内其他大学最为明显的区别。学校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试验体系等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学校始终着力于发展应用研究,坚持从重大性、现实性问题中寻找科研选题,形成了一些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领域,如农作物育种、优良畜牧品种选育、生态环境治理、旱作农业与节水技术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