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灭鼠”前途光明

2005-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赵婧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我国农田、草原和林地鼠害发生面积每年高达5000万公顷。仅以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每年就有近400万公顷草地遭受严重鼠害。鼠类已成为草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比传统灭鼠方法更环保、更“绿色”的方法来消灭鼠害,已成为国家农业、林业部门

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传统灭鼠方法弊端种种

鼠类有惊人的繁殖力,高原鼢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跳鼠”等十余种鼠类都形成了爆发性灾害。在鼠害高发区,植物的根系被地下鼢鼠破坏,树皮被地面的鼠兔和田鼠啃光,形成大量秃斑地、沙化废弃地,以及“黑土滩”、“鼠荒地”。据有关专家介绍,一亩地中如有三、四只鼢鼠,就可能造成农田颗粒无收,而在青海多处地区,每亩草地中竟有5 10只之多

专家向笔者介绍,应对鼠灾,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一是生物防治,对捕食鼠类的动物,如鸟类、鹰、沙狐、蛇、黄鼠狼、狗、猫等,加强利用和保护;也可以使用生物杀鼠剂 如肉毒素 等防治鼠类。二是化学防治,即施放农药消灭鼠类,也是目前最常用、使用最广泛的灭鼠方法;但此措施易导致鼠类天敌因二次中毒数量减少,甚至绝迹;我国每年使用的化学农药约为80 100万吨,接近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如此大量地将有毒化学物质倾倒在农田、草原和山地,渗入土壤,流入江河,浸入作物或植物,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三是物理防治,利用捕鼠夹等器械捕灭鼠害。四是工程防治,主要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隐蔽场所等,改变、破坏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减少鼠类增殖率或增加其死亡率,降低害鼠的密度。

灭鼠正走向“绿色化”

笔者了解到,从2000年开始,中国兵工学会组织科研力量攻关,利用军转民技术研制开发出“窒息性灭鼠弹”和“触发性灭鼠雷”。这两种灭鼠产品均属物理灭鼠方法,原理都很简单。“窒息性灭鼠弹”就是利用某些发烟物质,点燃后置于鼠洞口内,所产生的气体将洞内老鼠窒息而死。鼢鼠洞系很复杂,有的长达数百米,针对此科研人员又研制出专门对付鼢鼠的灭鼠雷。利用鼢鼠怕光、怕风,看见有开口就去堵洞的习性,把装有适量爆炸物的“雷”置于挖开的洞口附近,接上触发装置,鼢鼠来堵洞时,触动触发器而被炸死。

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许毅达介绍说,中国兵工学会自2001年开始推广“绿色灭鼠工程”,先后在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开展灭鼠试验和科普宣传,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和考察。试验结果表明,灭鼠雷效率高达90%以上,灭鼠弹效果在70%左右。2002年8月,他们与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合作,在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的十几个县、乡进行示范、培训、试验和推广,直接对当地基层森防站技术骨干和农牧民进行培训。2003年初,兵工学会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合作,选择包头市达茂旗和锡林郭勒盟东苏旗作为新的试验点。当地农牧民说 “这小玩艺真神了,比起过去的‘弓弹夹’效率可高多了。现在的老鼠可精了,撒上鼠药都不吃,有的还产生抗药性。灭鼠雷则没有这样的缺点。”

“绿色灭鼠”推广尚须努力

有关专家建议 国家应加大限制使用化学鼠药,尤其是限制或禁止使用剧毒鼠药的力度,大力提倡和推广物理灭鼠方法。许毅达说 “我们希望这样的物理灭鼠方法能够全面推广,为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笔者了解到,在推广“窒息性灭鼠弹”和“触发式灭鼠雷”过程中,中国兵工学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许毅达是“绿色灭鼠工程”的主要发起人,他说 “一方面就是成本,相比普通的化学药剂,灭鼠弹和灭鼠雷的一次性使用成本要高一些,虽然它杜绝了化学药品灭鼠带来的‘二次治理’的费用,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牧民接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农牧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学药品的方法灭鼠,而不了解绿色灭鼠的概念,观念、心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希望国家农业、林业有关部门在政策上能给予支持,给予优惠,以便加大试点区,在当地设生产厂,这样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项技术在当地辐射开后,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普推广示范工作。通过宣传、培训、示范,并在当地培养技术骨干,相信这项技术能够很快为广大农牧民接受和掌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