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想像、言说与信心

2005-0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珊 我有话说

去年有两本书让我难忘的。一是年初看到的田晓菲的《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一是现在拿到的姚玳玫的《想像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者,他们都提供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范本。

批评的想像

从文本出发,又不止于文本。这该是批评之基本要义了吧。批评

的空间除了文本,还有剖析文本的批评者。批评者除了借用各种批评理论,还应注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好的学术,好的文学批评,是冷暖调和的,冷的是入理之说,暖的是切肤之感。如此,在《想像女性》这本学理性极强的学术著作里,我们便能看到这样的冷暖自知的批评姿态:既有对“海派”“海派文化”等概念的繁杂历史做脉络清晰地梳理,又有自身对于这些概念的文化选择的逻辑落实;既对形态各异的海派小说人物和情节进行慢条斯理的阐述和解读,又不时呈现自己捕捉到的对于人物对于人生感喟的吉光片羽。

城市的言说

姚玳玫选择海派作为自己的学术命脉。

“关于城市的叙述,其实是关于中国现代性叙述的一个侧面,是以文学为方式对现代中国所作的一种想像性的构建。”应该说,现代化最明显的表征便是城市化。现代化文明进程,也是一个城市文化演绎过程,而文化领域里最不具直观性的文学创作,更多的也是反映人和环境的相互演变。对现代文明的恐惧和享受,市民生活的沉湎与堕落,这似乎成为当今生活和城市文学的重要特征。市民社会、日常生活、都市焦虑、经验性创作等等,这些字眼频繁充斥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批判里。

“女人,天然是属于城市的。”(王安忆)在对海派文化的梳理当中,姚玳玫也看到了与城市互为喻说的文化载体:女性。女性作为“自我历史现实处境的诉说者”,与城市互相缠绕,言说着女性和城市共同拥有的焦虑、不安、失望和希望。

女性的信心

“女性经验”本来是女性写作用来突围男权传统的有力的策略,但现在却被无节制地开发,成为宣泄情欲批发本能的记载工具。优秀的女性写作绝对不只是经验的记录员。

“海派小说以‘女性’为中心摹写城市生活、两性关系的方式,为中国的城市文学提供了一个摹本。”女性经验当然也就成为了海派小说不断挖掘和书写的写作资源。那么,这日常的个体经验又如何寻找和呈现呢?“将寓言故事与通俗故事自由置换,互为喻说,个体的经验已不仅仅属于个体所有,而有着更深广的含义。”姚玳玫的见解也许可以为泛滥的女性经验写作提供一条不是愈走愈狭窄而是愈行愈宽广的路径。

《想像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姚玳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