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神圣与凡俗之间

2005-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建元 我有话说

该书是段玉明博士论文《相国寺―――活在古代中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的简写本,但其博士论文的精要基本上都已包含在了其中。该书的突

出贡献,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关于寺庙的研究,往往不是将其作为建筑艺术品加以剖析(如在林林总总的建筑史中),即是将其视为特殊文物给予描述(如在各种各样的寺庙大观中),或是将其纳入历史记忆予以追记(如在数量不菲的寺观志中)。概而言之,这些研究几乎都把寺庙狭隘为一堆死物,既没有自性,更没有生命。该书研究认为,中国寺庙绝对不是一堆死的建筑,而是一个具有自性的活体,通过连续圣显与(宗教、世俗、皇室)多重力量互动而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其被传统视为物件的空间、殿堂、造像、壁书种种皆有神圣的文化想像,与僧众以及内中开展的仪式和活动一道构成了寺庙的活体。舍弃任一方面,寺庙都将不复存在。此一见解非常独特,拓宽了我们关于寺庙的认识,必将对寺庙及其相关研究产生影响。

二、佛教自其传入即有一个明显的中国化过程。其完成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隋唐之际。但此观点不能解释何以佛教在其完成中国化后,仍然遭到了唐武宗、周世宗的毁灭性打击。该书研究认为,汉唐之际佛教的中国化更多地表现为形式上的模仿与磨合,唐宋以降始才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伴随寺院活动被有机地编织在帝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之中,佛教始不再可能作为一种异域宗教而被隔离出来。此一见解不仅丰富了我们关于佛教中国化的认识,同时解释了何以宋代以降不再出现灭佛的情形,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三、虽然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寺院总是一副法相庄严的面孔,但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如果隋唐以前中国寺院的宗教属性或更突显的话,该书研究证实,唐宋以降其宗教属性已经逐步退到后面,而更以一种文化娱乐中心的面貌展现于世人。这不仅从细节的角度回应了某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更深化我们关于中国宗教与信仰乃至中国大众文化的某些特性的认识。当宗教蜕变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区别神圣与凡俗便已不再可能也无意义了。四、怎样定义寺庙,学术已经有过某些尝试,段玉明同学自己也在其《西南寺庙文化》、《中国寺庙文化》等书中做过努力。但以往的界定多在“宗教活动场所”的含义上申发,仅只强调了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特性。而如我们所知,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很多,除寺庙外,山洞、树林、空地、河滨、堂室、宫殿都可以举行宗教活动,何以不都称为寺庙?该书在对唐宋相国寺细密考察后认为:“唐宋相国寺首先是一处特殊的屋化建筑―――由其红墙绿瓦、殿堂楼阁、回廊庭院、造像壁书等所组成妆点的空间,具有神圣的效应。但是,唐宋相国寺又不只是一处特殊的屋化建筑,同时还有一群活动其中的特殊僧众―――离开了他们,唐宋相国寺或就真正只是一处特殊的屋化建筑了。此外,唐宋相国寺还有纷繁众多的特殊仪式和活动―――没有这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我们印象中的唐宋相国寺也将不复存在。”这种以建筑、僧侣、仪式活动多重难度定义唐宋相国寺的尝试,无疑将为学术界定义寺庙开启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为段玉明著、巴蜀书社出版的《相国寺―――活在古代中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一书序言,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