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参差不齐”与笙箫

2005-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宪 我有话说

参差不齐,指的是排列在一起的物体长短不一,还引申为“志业不同”。“参差”还是乐器的别称,如屈原《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差兮谁思?”《世本》将“参差”解释为“箫”:“箫,

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这说明“参差”这件乐器由多个长短不一的竹管相编而成,形状像凤的翅膀。据《广雅》的解释:“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有底”以蜂蜡将吹口的另一端封底,“无底”则称“洞箫”。箫现称“排箫”,以区别单管竖吹的“箫”。这种箫在汉代称“笛”,后来横吹的笛,称“横笛”或俗称“笛子”。此说一。其二,“参差”为“匏笙”,据《新唐书・南蛮传下・骠传》记载:“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余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应林钟商。”匏笙与现在的“笙”相近,都以“参差不齐”的竹管合编而成,像两只“凤翼”合抱。二者的“笙簧”不同:匏笙为之以“竹”片,笙则为之以“黄铜”片;前者声音柔和,后者声音清亮。笙在先秦时有“笙磬同音”之说,意思是笙常与磬同时演奏。这两件乐器相配,音色具有清越、明亮的特点。目前能见到的箫的实物,最早的即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排箫。这件箫为竹制13管,最长的竹管有22.5厘米,最短的竹管有5.1厘米。与笙箫相关的,是汉字“龠”和“?”字。这两个字的字形都与笙箫相近。此外,表示谐和、调和的“和”字,曾写做“?”,它由意符“龠”与声符“禾”组成“和谐”之“和”。这个“?”字,本意应与笙的形制与发音有密切关系。


曾侯乙排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