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护古迹应原汁原味

2005-0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董迅石 我有话说

近年来,许多历史名城纷纷打出“文化牌”,在历史文物、古迹上大做文章,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这本应是件好事,却因为各种原因使这些古迹变了味。如今正在修建的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就有点这样的“味道”。

古迹即将被高楼包围

遭人质疑

位于南京市中保村的龙江宝船厂遗址,6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公元1403年至1405年,郑和首航西洋所用的宝船、兵船等208艘船只全部在此建造。为了配合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南京市政府于2003年夏开始动迁中保村农民土地500多亩,准备在宝船厂遗址修建公园。

2004年2月,遗址公园开始破土动工。同年5月,“一主题、两配套”的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终于浮出水面,宝船厂遗址公园总占地280亩,其中以3条水塘为依托的主题公园建设用地198亩。而据一位文物专家介绍,当年此地共有7条作塘,现在仅存四、五、六三个作塘,实际遗址面积应有500多亩。

就在公园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人们却意外地发现在公园的南片和北片分别竖起了卖房广告牌。面对开发商在以建遗址公园为名征来的土地上建住宅楼的举动,住在宝船厂遗址南端高教新村的一群市民按捺不住了,“好端端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造船厂遗址,被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埋了这么多年,终于重见天日,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些极不协调的建筑?真是一大败笔!”一些市民不无气愤地说。一位高校的教师更是显得痛心疾首:“明明有7个作塘,现在只保护了3个,还有4个未经考古发掘就被打上了桩基。即使那3个作塘,也让人看了心寒。野蛮填埋后保存下来的那么小的3条水沟,有谁会相信那里会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探询古迹保护的现状

无人作答

在宝船厂公园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主题公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紧挨着3条作塘的围墙外,住宅楼建设同样进行得热火朝天,南北两片地基已基本完成,开发商的广告称之为“海洋主题公园城”、“市区绝版低密度园景洋房”。在房地产专业网站上,记者看到南北两片建设用地分别为58111.6平方米(即87.17亩)和148.35亩。据售楼小姐介绍,这里即将建成一批多层、别墅、高层等高档住宅楼。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曾有一位姓魏的民工称,当时打地基钻下去3、4米时发现了大木料,但随后都被拾垃圾的运走了。

那些高档住宅小区是否像某些市民怀疑的那样直接建在未经考古发掘的作塘上?宝船厂遗址保护的现状到底如何?

带着疑问,记者联系了全程参与宝船厂遗址发掘的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现存的3条作塘,他们已经在尽全力进行保护,至于其他的作塘,实在不方便说什么,建议去问市文物局文物处。记者随即联系了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为难地表示,他们是市政府的部门,对于此事不便发言,建议直接去找省文化厅。而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又把这一疑问推给了南京市文物局。同时,南京市博物院的有关人员也表示对该情况不清楚,把这一问题又推回了直接参与考古的南京市博物馆。

高校教师奔走呼吁

救救古迹

2004年11月,南京市100多名高校教师联合签名,呼吁“救救600年前全球最大的造船厂遗址”,更有一些教师向媒体求助,为这些即将被钢筋、混泥土淹没的历史古迹大声疾呼。南京的《现代快报》曾于2004年3月做过披露,但随后媒体对此的呼声也渐渐销声匿迹。2005年1月11日,南京的《江南时报》以《郑和宝船厂遗址遭严重破坏?》为题指责了遗址公园对于遗址的破坏性建设,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公园周围大煞风景的住宅小区并没有做过多报道。

“当年梁思成苦苦力保的北京二环上的古城墙、城楼如今已几乎被全部拆除,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老房子内部大动干戈后变为天价地块,成了著名的高档消费区。本来以为我们南京的宝船厂遗址可以幸免于难,可谁会想到是这样一种流于形式的保护?”南京邮电学院的阚家海教授为龙江宝船厂遗址已经摇旗呐喊了将近一年。说到宝船厂遗址的保护,这位年过半百的教授眼圈都红了,“600年前一个规模如此宏大的造船厂只保护了那么小的一块地方,不但园里的建设不尽如人意,而且周围马上要高楼林立,和当年的造船厂大相径庭。这样的保护让人心痛。保护古迹最重要的是原汁原味哪!”

一度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现在虽然被保护了起来,却同样面临着被现代建筑物吞噬的危险,这样的警钟又一次在我们耳边敲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