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阳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2005-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刘长清 我有话说
本报沈阳2月27日电 沈河区朱剪炉街道的彭嘉录老人,最近领到了2000元临时救济金。作为低保户和重点帮扶对象,他不仅住在温暖的廉租房里,每月还可领到261元的低保金。这样一个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亲人的孤老,因为有了政府的关怀,生活充满了温情和欢乐。

2004年,沈阳全年用于各项扶贫帮困的总

资金11.1亿元,比前三年的总和还多。发放救助贫困人口58万户次、144万人次,成为沈阳历史上扶贫帮困投入最多、效果最显著的一年。全市已逐步构建成以“应救尽救、不留死角”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其中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乡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子女就学资助和对急危对象的应急救助等,这一体系犹如一张巨大而结实的网,体现着党和政府对贫困百姓的爱。

2004年,我市提高了低保标准,同时在全市77803户、165989名城市居民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又将86266万农村特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当年,2277名大病患者从市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专户获得了208.8万元的救助。

此外,对低保户诸如子女上学、住房动迁回迁、冬季取暖等燃眉“寒窗基金”、50多万人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6亿元建设政府补贴房、1.73亿元的冬季采暖补贴等等,让困难群众从中受惠多多 全市10多万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近5万人口稳定超过温饱线标准,1100户农村贫困户、老复员军人、老劳模等高高兴兴住进了新房,40万平方米的补助房为拆迁的低保户和低收入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了让救助网能够做到“疏而不漏”,我市把建设扶贫超市和集中捐助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全市有扶贫超市312个、常年捐助站1200多个,接收款物300万元,共发放各类捐助物资50.4万件,救济贫困群众50万人次。一个市、区、街道、社会四位一体的经常性捐赠网络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对创建“和谐沈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